2004年10月23日

[泡沫紅茶] 軟性雞尾酒的重鎮 -- 波哥



也許是天氣熱吧,南台灣的泡沫綠茶店可以說是三步一店五步一舖,雖然說賣的東西大同小異,不過比起北臺灣的連鎖型「休X小站」之類的,平均素質顯然還是高出不少。

要在這麼多的店家裡面殺出重圍,讓別人記得你、甚至成為你的基本客戶,當然需要實力,而且,需要的還不只是一點點的實力。

波哥可以說是台南市名氣最為響亮,底子也最硬的一家連鎖型泡沫綠茶店。從勝利路上的一間小的不能再小的「店面」開始(如果你願意認為那是店面的話: P),到現在在台南有多家的連鎖店,而且除了波哥這個品牌還衍生出露西這個品牌,應該有不少的人都是看著他、或者更正確的說,貢獻著它一路成長的。自從十幾年前被人帶去當時還只是路邊小小攤的勝利路本店喝過他的奶茶之後,就... 上癮了。:P 連帶著當時的女友,現在的老婆,也就成為他的忠實顧客。每次我回台南,雖然只是短短的兩天,都要進貢不少銀子給它,有些時候則是一天要去貢獻個三四次。

提到波哥,不能不第一個提到的,當然是奶茶。它的奶茶種類繁多,而且每種都有自己的特色。就以最普通最便宜的純奶茶/純奶綠來說好了,味道濃郁厚重,而且十分獨特,是我從來沒有在其他地方喝過的口味,唯一的缺點就是口味有點重,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略甜,不過只要記得跟店員說要半糖也就可以了。鮮奶茶則是以林鳳營鮮乳調製而成,其實不只鮮奶茶,只要是店內有用到牛奶的,不管是咖啡還是茶,通通都是林鳳營。其他還有浮雲奶茶、招牌奶茶、烏龍鮮奶茶、布丁奶茶、薄荷奶茶、咖啡凍奶茶、紅茶拿鐵,當然其他那些比較普通的大波/小波/水晶/奶茶/奶綠就更不用說了。由於種類與變化實在是太多了,我通常只會去記哪幾種比較合我的口味,而不會特別去記憶做法上的差異。

最近推出的玄米茶與青烏龍則是我老婆的最愛。玄米茶是日本人常喝的飲料,用的是炒過的糙米加入煎茶同煮,而清烏龍則是一半的清茶加上一半的烏龍茶,加上以前波哥有賣但是現在只在露西賣的日本煎茶,這三種都是低糖的飲品,味道也都很棒,是不想要喝甜味飲料時的好選擇。

波哥與一般的泡沫綠茶店不同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 ---- 勇於嚐試,會不斷的推出各式各樣新的飲品。然而要成功,當然不只是需要一付好膽量,還需要有一付值得信賴的舌頭。波哥有許多頗有創意的獨特飲品,而且品質都相當的不錯,也都有各自的支持者。舉例來說,「茉綠凍飲」可以在綠茶裡看到飄浮著的漂亮薄荷凍,喝起來也跟名字一樣的清涼,而「小沙碧」則是在綠茶中加了汽水,味道酸酸甜甜的。「小幽浮」則是烏龍奶茶裡面又加了一球香草冰淇淋。另外兩個高人氣商品則是「綜合新味」與「茶霸」。前者是在茶中加了水晶、大波霸、小黑珍珠三種混合在一起,不論是在口感還是味覺上都很不錯。而後者則是在綠茶裡加入了愛玉與檸檬,略為帶酸的味道與清涼的愛玉,在炎熱的夏天裡面來上一杯,真的是人間美味。

另外一種飲料,忘記是「眼淚」還是「月光」,則是柳橙汁加上鮮奶,還有其他的什麼東西但是我忘記了,這個飲料很好喝,味道很棒,但是我很少喝,因為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柳橙汁不要跟牛奶一起喝,會有沉澱。我實際放過,的確會有沉澱物出現,只是不知道對身體有沒有啥影響就是了,不過口味真的不錯。

另外一種我個人很喜歡的飲料則是「柚蜜綠」,在綠茶中加入大量當場現壓的新鮮葡萄柚汁,然後加上蜂蜜,也是風味相當優異又健康滿點的一道飲料。「紅茶拿鐵」則是以拿鐵的做法,只是將咖啡換成紅茶,然後最後再加上一球冰淇淋與大波霸,也是非常好喝的飲料。

又,波哥的飲料也非常有彈性,基本上只要店裡面有的材料,你都可以自由選配,比如說你想要在洛神花茶裡面加入布丁,或者是在柳橙汁裡面加入布丁、愛玉或事鮮奶都可以。

波哥還有一個有趣的強項,就是他的食物。泡沫紅茶店飲料做的好天經地義,但是連吃的作的也不錯就不容易了。他們的烤披薩中規中矩,雖然不是值得特別讚賞,但是卻也無可挑剔,而他的三明治類,不管是鮪魚番茄、煙燻里肌、新鮮萵苣與玉米作成的蔬菜包榖、最正統百吃不厭的沙拉蛋、甚至是非常奇特的香蕉草莓,通通都在水準之上,尤其是最近新推出的豬排三明治,從中間切開就可以看到賞心悅目、有著鴨蛋色澤的半熟荷包蛋、煎的略焦增添風味的漢堡肉、厚厚又結實的大片番茄切片、還有新鮮翠綠的萵苣,紅黃綠赭紅諸色互相襯托,味道濃郁、口感層次有變化,相較之下,麥當勞的麥香堡根本就是連看都不值得看的東西。



PS:
當然,這種連鎖店型的,不能保證每家店的品質都一樣,據我姪女的說法,興華街上的波哥的招牌奶茶就比民族路與北門路口的那家還好。以上所說都是以興華街上的那家波哥為主。

2004年10月22日

[板橋覓食] 黃師傅點心

這家店其實在我現在住的附近。

一兩年前有去吃過一次,沒有留下什麼印象。有些不太熟識的人可能會覺得我對吃很挑剔,其實不然。我容許的灰色地帶非常的大,如果不是這樣子,像我們這種一個人在外面討生活的,早就餓死了。

除非你是那種啣著金湯匙銀馬桶出生的,要不然就是吃飯公司買單,否則我們尋常人等貧窮的小心水階級哪有辦法天天上館子?像我這種又特別喜歡在外面四處亂跑覓食的,如果會進入大腦資料庫的,不是特別好、就是特別差,至少要有些可以說口的特色,至於其他的大大小小餐廳餐館路邊攤大飯店... 通通以沒有印象一筆帶過以節省記憶體。然而前幾週看到某個美食同好網站上有人提到這家,而且評價頗為不錯,當下有點懷疑,「我們吃的是同一家嗎?」

不過,在把一家店趕出覓食名單之前,我向來會給他兩次的機會。

昨天晚上下班又繞了過去,果然還是沒有什麼人,諾大的一間店面空蕩蕩的,我是第一個客人。看了看門口有三立電視台的訪問影片,又有主力推薦原味湯包、蝦仁腸粉,於是便點了一籠湯包(NT 60)。

在等待的時候,想想又加點了一碗玉米濃湯(NT 20)。

濃湯很快就上來了,隔了一會兒湯包要用的醋也上來了。玉米湯用的是新鮮的玉米,不是罐頭玉米,所以口感較脆、甜味也不錯,不過他的濃湯雖然是黏稠狀的,不過卻是加了勾欠的透明色,而非使用麵粉、奶油所形成的米黃色濃湯。在喝玉米湯的時候一直聞到強烈的醋味,看來應該是合成醋,不過話說回來,又不是一籠賣你 170 的鼎泰豐,使用合成醋天經地義,本來就是可以預期的。

湯包上來了,夾了一個,小心的咬開...還不錯,果然不愧是點完之後才現蒸的,裡面的肉餡飽滿,湯汁也在。只是連吃了幾個之後發現,湯包下方的皮有些太薄,而且每個湯包是放在一小張一小張紙上面蒸的,所以很容易黏在紙上而弄破,相對的,上方的皺摺收合起來的部份的皮就有點略厚,有點可惜。老闆給的薑絲有點太少,要小心分配。:P

忘記了一籠到底有幾個,不過一個人吃完之後覺得有點小膩,看來還是比較適合兩個人分食。

結論是,不會說難吃,但是也不至於成為值得大書特書、特別推薦的名店。反過來說,我們果然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無用的電視台,台灣這塊小小的彈丸之地可以出現這麼多值得電視台去報導的美食,只有幾種可能。要不是主持人的舌苔太厚,要不然就是新台幣會說話,要不然.................

那就只好稱為「台灣奇蹟」吧........

2004年10月20日

[剔牙集] 南北大不同 -- 乾麵篇


台灣從南到北雖然只有三百多公里,但是在飲食上的差距卻是不小。

有次在網路的美食板上,有人問了一個問題:「如果你去麵攤點了一碗乾麵,結果老闆沒有給你清湯,你會不會覺得很幹?」

可想而知,這個人被隨後而來的猛烈砲火打的體無完膚屍骨無存。譏諷的有、嘲笑的有、直接謾罵的也有,就是沒有人替他說話。我看到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個人一定是剛從南部上台北唸書的學生,可惜的是我當時有什麼事情牽絆住了,而沒有時間可以替他辯護,至今一直引以為憾。

因為我有過同樣的經驗。

對一個從小在台南長大的小孩來說,第一次到北部唸書時遭遇到的文化衝擊,比我隨後這十幾年到美國、德國、日本出差所遭遇的 culture-shock 還要大。

雖然那已經是將近 20 年前的事情了,不過我到現在還清楚記得當時的驚嚇。剛到台北的第一個週日,想說到宿舍附近的麵攤去吃碗乾麵好了,對於剛剛到台北來唸大學的學生來說,台北的物價是驚人的高的。走到巷子裏一看,啥?禮拜天公休?哇,我第一次知道台北的路邊攤是有公休日的。後來發現,其實大部分的餐廳都沒有公休日,反倒是路邊攤休假休的比餐廳還要勤奮。

第一次點乾麵也是一樣。

端上來一看,啥?老闆,我點的是乾麵,你給我的這個是什麼啊?一沱麵條上面澆著顏色詭異的令人懷疑裡面百分之五十是紅色五號食用色素的甜辣醬,麵條的下面壓著幾根像是從石縫中冒出頭來掙扎求生的豆芽菜,這個是乾麵?那乾麵不可缺少的,香噴噴的肉燥咧?那個應該要有的小白菜咧?至少也要有點蔥花吧?

而且沒有附湯。

在台南,如果你點了乾麵而沒有點湯,老闆會自動的附上一碗清湯。說是清湯,不管是多便宜多路邊的麵攤,可都是用豬大骨熬煮到呈現不透明白色的大骨高湯。放點鹽巴、灑點蔥花,然後沖入大骨湯,馬上就是一碗香噴噴的好湯了。講究一點的,甚至還會燙幾片菜葉放入。

好吧,台北點乾麵沒有送湯,那點個最便宜的貢丸湯好了。端上來一看,兩顆貢丸在清澈見底的開水中追逐。再怎麼說這碗在十幾年前也收了我 15 元還是 20 元的東西... 老闆,你就用開水煮兩顆丸子,滴兩滴香油、丟一把芹菜末,這樣子就給我端上來了?你會不會太好賺了些?

後來發現,台北的乾麵還真的都是沒有湯的。就算有加肉燥,肉燥大部分也沒有什麼誠意,沒有經過爆香燉煮的手續,自然也不會有什麼香味。然後,有次點了麻醬麵之後發現,那根本就是天大的錯誤。老闆也不會管你筷子下去叉起來的到底是一沱麵團還是一沱有著拉稀顏色的麵條,反正就是瀝乾的麵條倒上一大匙的麻醬,然後就端上桌了。

今年年初因為在嘉南藥理大學兼了一門多媒體的課程,所以幾乎每個禮拜都要回台南,也幾乎每個禮拜都要熬夜趕講義。於是常常回到台南之後,行李丟著就跑到以前的博愛路,現在的北門路一段去吃乾麵了。

其實這家麵攤也是非常神奇的。非常有個性的阿婆老闆娘、老舊的燈光、十幾年沒有粉刷過的牆壁、大部分的客人只能坐在騎樓下解決這一頓,裝湯用的碗是部隊裡面用的那種不繡鋼碗。他用的肉燥根據我的經驗,大概是一斤只需要 30 元或 40 元的豬絞肉作的。然後他的魯味也是非常的普通,大概就是用醬油水魯一魯就上了,豆干、海帶、豬耳朵、鴨翅等等就堆疊在一個現在已經很難有機會看到的中型白色琺瑯臉盆裡面,要的客人自己拿著夾子夾到旁邊的碟子上。而那個魯豆干根本就是切的七零八落,沒有任何兩片會是平行的,更不要想說會有同樣厚度的。

曾經不只一次的質疑自己是不是鄉愁作祟,為什麼會在台灣南北吃了這麼多美食之後,還是覺得這裡的乾麵好吃?可是四週的人群、馬路上常常停了三四台從別處開車過來吃的食客、還有常常晚上 11 點還沒有到就賣完的麵條,又告訴我這不應該只是鄉愁而已。

也許是他麵條的 Q 度煮的洽到好處、不會太軟也不會太硬,也許是加在碗底那一點點的麻醬的份量正到好處,也許是他的肉燥有照著傳統做法... 而湯,當然也是台南正統的大骨高湯,裡面還會漂浮著幾片小白菜葉,同樣的,乾麵裡自然也有著真正的青菜 -- 青色的蔬菜,而不是豆芽菜。總而言之,這是一家我不知道原因卻依然喜歡的麵攤。

反正後來在台北學會了一件事情 -- 你可以點牛肉湯麵,可以點大魯麵,就是不要點乾麵。





延伸閱讀:[剔牙集] 南北大不同 -- 再談乾麵
延伸閱讀:[剔牙集] 身體的記憶


2004年10月16日

[剔牙集] 小吃之中英文對照

網路上看來的,非常神奇...............:P


擔仔麵 Dan-Tsu Noodles
滷蛋 Hard boiled egg
滷丸 Boiled Meat Ball
豬肝 Pig Liver
皮蛋 Marble Egg
魚羹 Thick Soup Fish
魚羹麵 Thick Soup Fish Noodles
碗粿 Bowl Rice Cake
肉粽 Pork Rice Tamale
鼎邊趖 Din-Bian-Tsou
肉臊飯 Pork Sauce Rice
蚵仔湯 Oyster Soup
蝦仁飯 Shrimp Rice
棺材板 Coffin Board
蚵仔煎 Oyster Starch Pancake
海產粥 Sea Food congee
鱔魚意麵 Eel Noodles
鯤飩湯 Small Dumpling Soup
水餃 Dumpling
鍋燒意麵 Pot Burn Noodles
壽司 Shou Szu
四神湯 Szu Shen Soup
豬血湯 Pig blood Soup
當歸湯 Ligusticum Duck
鴨肉羹 Thick Soup Duck
虱目魚粥 Milkifish Congee

[老頭書介] 老式風格的《Talon of the Silver Hawk》


很快地,我就把這本書看完了。

Raymond E.Fiest 還是保持著他一貫的風格,敘事流暢、節奏明快、而且用字不難。這次故事的主題又拉回到我們所熟悉的 Midkemia,時間推算起來應該是在 SerpentWar 之後五十年左右。書中難免第提到了一些過去的著名人物,老不死的 Pug 跟 Nekor 又出現了,連 Raymond 小說中我最喜愛的人物 -- 前盜賊集團的Jimmy the Hand, 後來的克朗多公爵 Duke of Krondor James -- 也不可避免的又被人稍微提到了一下。

從拿到書到看完,大概花了一個禮拜吧。Raymond 的作品一氣呵成,的確是很適合拿來給初次接觸 fantasy fiction 的人們當作入門讀物。

PS: 等著買第二集 The King's Fox的平裝本。


2004年10月15日

[剔牙集] 台南人的吃


台南人談吃,總是天經地義的帶著那麼點的自豪。

的確,在台南生活了十幾年之後,到了外地,總是無法避免的挑嘴起來。很簡單的一碗肉燥飯,不就是白飯澆上一些肉燥?乾麵,不就是把麵條煮好淋上醬汁?這有什麼困難的?但是,偏偏台南以外的人,就是有辦法把這麼簡單的東西煮的比台南的難吃。

肉燥飯,要用同時有皮、有肥肉、有瘦肉的部位,如果是做生意,沒有辦法用太貴的部位那也無妨,那就用豬脖子肉吧。重要的是刀功要細、肉要切的整齊,醬油要挑過、不需要貴、但是不能一味死鹹,記得要先用紅蔥頭爆香,加上冰糖之後放在沙鍋裡面慢火熬燉幾個鐘頭,等到油脂與膠質都出來就可以上桌了。沒有皮,肉燥不會有膠質,沒有肥肉,肉燥不會有油脂,只有瘦肉的肉燥是不會好吃的。

重點不在於你用的是一斤一百二的里肌肉,也不在於你用的是五千塊一個的義大利進口高壓快鍋。套句日本料理人常說的一句話:「料理是要用『心』去作的。」沒有用心的料理,不管用多好的食材都是沒有用的。

料理其實是很死板的,也可以說,是沒有捷徑的。

我那一直堅稱自己不挑嘴的老媽,至今仍然沾沾自喜於另外一個老饕的知音。當年老媽還身強力壯的時候,每年端午總是會包些肉粽分贈親友,有個老媽的朋友 Humi San 對於飲食一道也是頗有研究,他兒子最念念不忘的就是我老家的粽子,所以一直要求他老媽得來學習怎麼製作好吃的粽子。有年他老媽果然拿著筆記本來我們家取經了,兩個歐巴桑一起炒料一起包粽子,最後,Humi San 心滿意足的拿了兩串還沒有煮的生粽子回家。隔了一天,我老媽送了六個我們家煮的粽子過去,結果 Humi San 那個當醫生嘴巴刁到不行的兒子說:「媽媽,還是 ChanDi San 阿嬸的粽子好吃。」他老媽當然把他結結實實的臭罵了一頓:「你頭殼壞去啦,這就是我們一起包的粽子啊」。然而這小子堅持兩者還是有差別,於是 Humi San 氣憤不平的打電話過來問這件事情,老媽很理所當然的回答:「當然有差。」 Humi San 趕緊追問哪裡不同,老媽慢條斯理的回答:「你們家的粽子用的是快鍋煮熟的,我們家的粽子用的是特別買來煮粽子用的大鍋,煮出來的味道當然有差啦。」對方在電話的那頭大驚失色,「這樣子也有差?」

老媽的回答才經典:「當然有差,要不然你幹嘛不學北部粽用蒸的就好?」



台南小吃之所以能夠在台灣這塊充滿了各個年代、各個省份、各國料理的土地上保有一席之地,靠的其實也就是那份堅持吧。

很多的老店仍然延續著傳統的做法,年輕人不見得願意繼續從事飲食這一行,只剩下老人家自己在做。老人家秉持著多年不變的堅持,反正小孩子都長大了,繼續做只是因為興趣,或者是不想要閒著,於是慢慢地、不求聞達、也不想要開分店、開聯鎖店,就是每天做出固定的份量,賣完就算了。於是在現在凡事講求十倍速的時代,反而諷刺的成了品質的保障書。

以前年輕時總覺得日本人說話喜歡誇大,做菜就做菜嘛,說啥料理是用「心」去做的?狗屁。後來自己也開始下廚,慢慢的累積越來越多的經驗之後發現,料理真的是需要用「心」的。要有一身好手藝,需要用心學習,要弄出一道好料理,需要一個步驟一個步驟細心處理,成名之後要能夠維持盛名,更需要有堅強的意志力去堅持之前的那些繁雜的手續。這些... 說穿了,需要的都是我們的心,不是我們的手,也不是我們的舌頭。

慢慢的體會到,古人說「富過三代才懂吃穿」是有它無法顛破的道理的。美食的味蕾跟美學的 sense 一樣,每個人都有,但是每個人的程度都不同。真正的美女大家都看的出來,真正好吃的美食大家也都吃的出來,一句「好吃」的評語大家都會,但是要分的出其中細微的差異,卻是需要長久的浸淫。

最幸運的是,生在台南,不需要有三代的富貴就可以懂的吃。



延伸閱讀: [剔牙集] 牛肉湯中的相對論
延伸閱讀: [覓食府城] 火焰的魔法 -- 談府城的燒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