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2日

[老頭書介] 在一粒沙中見世界 --《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

人生在世,活著的一天就是需要吃的一天。販賣勞力的販夫走卒到以吃為職業的美食評論家,每個人都要吃。即使有人參加飢餓三十活動,但是活動結束後還是要繼續吃。

每個人都會吃。但是「吃」,卻可以衍生許多的文化與議題。

固然欣賞唐魯孫先生的作品,但逯耀東教授所呈現的氣息卻是更令我心嚮往之。逯教授說自己不是美食家,只是個飲食文化工作者。他說「美食家專挑珍饈美味吃,而且不論懂還是不懂,為了表現自己的舌頭比人強,還得批評幾句。飲食文化工作者不同,味不分南北,食不論東西,即使粗蔬糲食,照樣吞 嚥。什麼都吃不能偏食。而且所品嚐的不僅是現實的飲食,還要與人民的生活與習慣,歷史的源流與社會文化的變遷銜接起來成為一體。」

也許對於看吃食文章的人來說,逯教授的名氣不如唐魯孫先生高,不過以我來看,兩者的文筆如春花秋月各有擅場。唐先生是前朝貴族,特殊的際遇使他筆下 自有他人無法模仿之處,而逯教授的歷史學背景又使的他的文章不只是一昧的談口腹之慾,飲食與文化的結合,中國各方菜系的起承轉合、乃至於典故娓娓道來,自 有其引人入勝之處。

比如說上海一地特殊的「弄堂文化」,我曾在網路上找過許多有關於弄堂的圖片與資料,但是始終還是懵懵懂懂,直到讀了逯教授「來去德興館」這篇文章, 從一家上海老館子開始談起,談到 1985 年太平天國與小刀會之亂、弄堂的歷史起缘、弄堂菜本幫菜蘇州菜、甚至談到民國 12 年胡適與徐志摩到弄堂中拜訪郭沫若的一段經過,終於對於弄堂、本幫菜與上海菜等等這些東西有個全盤性的了解。雖然我不完全反對「吃萬里路,勝讀萬卷書」這句話,不過讀逯教授的文章可以解決我即使到上海吃 n 個館子也無法解答的疑惑。

在《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中,逯先生提到了北京飲食、上海菜與海派菜、西安的吃、蘇州菜、香港的飲茶文化、紅樓夢中的菜色、大江南北飲食 口味的差異、甚至是台灣的牛肉麵、福州菜的佛跳牆、廣東菜的太史蛇羹,讀來不僅是引人入勝,而且如沐春風。從許多小地方可以看出逯教授的行事風格,這也是 令我對他頗有好感的原因,比如說他到每一處地方都喜歡逛菜市,不僅可以了解當地人民的實際生活情形,而且在菜市場的旁邊多有當地的地道小吃可以吃。比如說 他會為了了解當地人民的飲食文化而寧願去住比較差但是貼近民眾的旅館,然後起個大清早在塵霧中步行去找尋當地人的早餐。

逯先生不僅是位知味的人,也是位謙遜內斂的長者,比如說他介紹餐館有一個原則,必定與餐廳老闆互不相識,以免吃人的嘴軟有廣告之嫌。吃完後留下一張名片,背後寫上若干感想或建議。如此種種,頗有武俠小說中隱士高人的風骨,令閱讀之後不禁對老一輩的風範心生景仰。

如果看完了一堆館子的介紹之後想要換換口味,那麼就看看這本書吧。你會發現,不需要進高級料亭、也不用米其林三星,即使在最粗淺便宜的庶民飲食中,也是有著許多的文化的。

延伸閱讀:行家吃的上海菜 (by 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