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8日

[閱讀筆記] 民國以來談吃第一人 --《唐魯孫談吃》

前些日子看了「唐魯孫談吃」一書,頗有感觸。飲食文學近些年來在台港風起雲湧,最近甚至席捲大陸,不要說別的,無名小站裡面光是美食的 blog 就不知道有多少,一時之間這似乎成了一種顯學。

要談吃不難,要能有自己的品味卻很難。

唐魯孫後來被人稱為「華人談吃第一人」,固然他在民國62年2月退休後為了打發時間開始在報社投稿的這系列文章重新開啟了近代飲食文學的文藝復興時期,然而他的文章卻不是單純的單純只是談吃、談口腹之慾。

唐魯孫的出身頗為有趣,他是滿清八旗中鑲紅旗的旗人。光緒帝的珍妃、瑾妃,都是他的姑婆,外祖父李鶴年曾任河南巡撫、河道總督、閩浙總督,八歲的時 候進宮拜年晉見瑾妃,不小心又賺了個一品頭銜。因為父親早死,他很早就出來做事,他的特殊背景畢竟有特殊的影響,因此他去過大江南北非常多的地方。又由於 來自孔宋家族的政治關係,所以他在民國三十五年就來到台灣,所以他比其他人都更早來台灣,成為松山菸廠的廠長。

這樣子特殊與豐富的人生,使得他寫出來的文章自有一種獨特的悠然自得,一種獨特的味道。跟時下有截稿壓力的的美食家不同的,他的文筆十分的隨性,也十分的寫意,所訴說紀錄的,大多是一些記憶與感想、一些美食料理的製作手法、一些店家與客人的互動與堅持。

我們可以這樣子說,唐魯孫是個走動的博物館,紀錄了一個在大時代的滾輪底下被人所遺忘忽略的庶民縮影。那些有著許多規矩的大廚、那些在商業之外還有 許多原則要堅持的店家、那些不只是我們今日端盤子送盤子 waiter 的堂倌。他文章的韻味不來自於文字的堆砌雕琢,而來自那種揮灑自如的雍容。他並不想要操縱媒體、不需要財富、不想要成名、也不沉醉於過去的金碧輝煌中。他 的遭遇、他的生活,若是讓白先勇來寫,想必又是一本酸氣沖天滿紙自憐的「台北人」,然而在唐魯孫的筆下,不管是多輝煌的、多燦爛的、多艱苦的、都是一筆輕 輕帶過的淡然。有人記得那個歲月也罷、有人對他說的有興趣也罷、那個時代完全從人類的記憶中褪去也罷,這些都沒有關係。那是只有世家大族子弟才有的從容, 那是只有看盡宦海漂泊者才有的貴族氣度,氣定神閑地描述了一個時代的生活氛圍,不是說愁的舞廳大班所能比擬的。

有人說他的文章雅中有大俗,因為他並沒有經過正統的文學訓練,也不需要為了稿費來堆砌雕琢自己的文字,所以他只需要忠實地表達出自我誠實的想法與記憶。

古人說無欲則剛,今日在唐魯孫的文章中我們見識到另外一種的絕代風華。

[磕牙閒話] 老外吃黑白切

有個在台灣很久的老外,他的文章也常常在某家報社的副刊上出現。以下這個故事是某個朋友看到這位老外自己寫的文章,在某次閒聊的時候提起的。


這 個老外在台灣待的夠久,眼看周圍的人吃的東西千奇百怪也沒有出過什麼事情,冒險犯難的精神自然也隨著時間水漲船高。二十幾年待下來,不但講話是國台語雙聲 道,而且吃的東西也跟老中沒什麼差異了,不管是正常老外聞之色變的臭豆腐、還是一般老外絕對不碰的動物內臟,他也都能面不改色的大快朵頤。

有天,這位仁兄的爸爸在退休之後想說兒子在西太平洋上那個鼻屎大小的海島上待了那麼久了,也應該去看看他在那裡過的好不好,於是便打了通電話通知兒子他想要過來。

當 兒子的當然是喜出望外的答應了,等到老爸一來,就帶著他去氣勢磅礡的太魯閣等地到處去玩,老爸也覺得兒子所在的這個地方真是不錯。有天老爸突然說啦,想要 去試試看台灣當地的鄉土小吃,兒子想了想,怎樣的小吃最道地最鄉土呢?於是帶了老爹到了北部人所謂的「黑白切」,南部人所謂的「香腸熟肉」攤去。

吃 過這香腸熟肉的應該都知道,這種攤子賣的東西種類繁多,內臟類的尤其不少,舉凡粉腸、香腸、大腸、豬心、豬肝、豬肺、豬喉管、蟳丸、魚卵、小卷、章魚、菜 頭、筍子、鯊魚肉、鯊魚皮和鯊魚肚都可能出現在盤子上。不過大部分煮熟切過之後實在是看不出來是啥東西,當兒子的當然也不會主動告知老爸他剛剛吃的是啥。

沒想到這頓飯吃完之後老爹大為讚賞,而且還照著吃西餐的習慣,要兒子去讚美一下大廚,順便請教一下這些東西是怎麼煮成這麼美味的。

掌廚的老板娘是個年紀不小的老歐巴桑,兒子上前去表達讚賞之意,並且把老爸的問題問了一遍。

老板娘聽到之後非常的自豪,回答說;「這是當然的啦,我們用的豬是自家養的,別人家的豬都是吃飼料的,我們家的豬可都是吃ㄆㄨㄣ養大的!!」

兒子回到座位,思考了很久,只好很慎重的告訴老爸:「老闆娘說他們所用的豬是用一種很特殊的方法養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