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13日

[閱讀筆記] 紀錄片 -- 《無米樂》

無米樂。

當一個稻農連米都沒有了,又怎麼能快樂?

可是,相反的,如果在這樣的環境下還可以快樂,那就不只是人生了。那就是「禪」的意境了。

片中四名老農之一的崑濱伯說的:「(種田)...是一種的修養。風吹、日曬、有時候颱風打...你無法抵抗...禪,就是不讓你抵抗,你甘願忍受...」

是的,看這部獲得 2004年台灣紀錄片雙年展首獎、長達112分鐘的紀錄片,背景在台南後壁鄉,主角是四個「年紀最輕」一名已經65歲的老農民,全 片沒有旁白,也幾乎沒有多餘的解說,導演讓鏡頭訴說一個農村的故事,一個時代的故事。全片中到處充滿了日常生活至微至細之事,但是又到處充滿了至高至上的 人生歷練與智慧。

非常好看的一部片子。但是無法用筆墨來形容。

紀錄片沒有劇情可以介紹,老農民也不會講漂亮帥氣的台詞。

不過不需要這些,真正感人的事蹟是不需要文字廢言的。看他們豁達的人生哲學,看他們對土地的感情,看他們的執著。如果有海外的朋友,想要了解這塊土 地,想要了解這塊土地所孕育出來的文化,那麼,就放這部片子給他們看吧,讓他們也可以知道,我們是在怎樣的土地上長大的,是在怎樣渺小、但偉大的父執輩的 帶領下成長的。

很喜歡以前的「尋找台灣生命力」那一系列的影片,那些努力的、辛苦的、正直的、不怨天尤人的活著的一群面貌模糊的小人物們。他們不是郭台銘、死了個 老婆還可以驚動每家媒體死命的報導,他們也不是王永慶,家裡的牛排還可以成為品牌。然而在那系列影片、在這部紀錄片,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土地上誠實地活著的人 們,那種屬於生命的意志,那種人屬於土地、也屬於自然的意志,忠實的表現著。

土地對我們這些離鄉背井在水泥叢林討生活的人來說,只是一種會有行情起落的有價商品。然而,對我們的上一代來說,那是「生命」。那是自然的心聲,不是經過教育、不是經過政治煽動所出來的語言。

不需要那張學歷廢紙,也不需要大學教授來講解,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肥料換榖、徵收軍糧...一頁頁台灣慘澹經營的農業史就在我們的面前緩緩地 攤開,生動、誠懇、有笑、有淚,還有經歷過一切後的澹然。誠如導演所言,如果去請農學系教授來演講這個題目,不要說他不見得有辦法說上兩個鐘頭,就算可 以,台下大概也會睡成一片。然而在這些沒有特別受過什麼教育的老農民口中娓娓道來,觀眾會覺得被吸引,會有興趣,因為那不只是書本上的白紙黑字,那是千百 個日子體力勞動的汗水灌溉。

這部片子如果真的要挑剔啥,那大概就是它的中文字幕太文鄒鄒了,反而喪失了一些力量。老農民們的話語是很自然的、鄉土的、親合力的。免不了的幾句國 罵、前陣子造成喧然大波的 LP...從他們的口中說出來,卻是那麼的自然熟捻,沒有人會覺得受到offense。不過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在不同的語文 間轉換,本來就一定會有損耗。

總而言之,這是非常好看的一部片子,因為它的誠實自然。

雖然沒有火光四射的爆破場面,雖然沒有俊男美女大牌演員,雖然也沒有帥氣的台詞,但是,如果你一年只進一次電影院的話,那就看這部紀錄片吧。

你不會後悔的。




‧放映地點
台北(5/20 起)
--總統大戲院-- 
TEL(02)23885576 台北市中華路一段59號,坐捷運到【西門】站,從2號出口行出來,直直行1分鐘靠左手邊。
--喜滿客京華影城--
TEL 02-3762-1666 台北市八德路四段138號B1(京華城購物中心地下一樓)

台中(5/20 起)
--萬代福影城--
TEL: 04-22210306 台中市公園路38號3樓

台南(5/20 起)
--國賓戲院--
TEL: 06- 2347166 台南市中華東路一段66號

高雄 (6/3日起)
--十全戲院--
TEL: 07-3117141 高雄市三民區十全二路21號

影片資訊
片長:112分鐘

2005年5月12日

[閱讀筆記] 洗滌心靈的《無米樂》

前些日子托 Perfume 跟 Yilan 的福,有幸在智邦看到了這部紀錄片

要怎麼說呢?是部非常好看的紀錄片。或者說,在那短短的兩個小時中(以紀錄片來說是很長的時間),有了一次很棒的生命體驗。

有些時候,我們去看某部電影,花掉了兩個鐘頭,兩百五十元,走出戲院後覺得不值得,覺得浪費了錢。有些時候,我們心不甘情不願的去做某件事情,花掉 了三個鐘頭,覺得很不值得,覺得浪費了生命。老實說,在去看之前,我有點擔心那個晚上會有這樣子的感覺。然而事後,雖然那天回去的時候傾盆大雨,我幾乎是 把皮鞋當雨鞋的穿回到家裡,但是心裏覺得非常的值得。

那是一個非常溫暖的體驗。

以食物來說好了,強辣猛辣彷彿在口中還會用力衝撞的韓國泡菜麵固然不錯,但是味道單純柔和的統一肉燥麵卻更是雋永。我們的生活中已經充斥了太多的刺 激,政黨、政治、媒體、娛樂、商業團體...每個組織都想要加強自己影響力,每個勢力都努力地刺激著我們的各種情緒、各種感官。翻開報紙、打開電視,每天 都是這樣子越來越強烈的刺激,似乎沒有人想過,繃的越來越緊的神經是不是有一天會啪一聲的斷裂。

幸好,我們的社會還有崑濱伯這樣子的老人家。我們的社會還有這樣子的人生。那是一種樂觀、正向、包容、不怨天尤人的人生,一種與土地親密接觸密切連接才能發展出的如大地一般的包容心。

片中的四個老人家,包含了導演,都是至情至性的人。只有真性情者,才有辦法呈現這樣子的生活。只有真性情者,才有辦法捕捉、紀錄這樣子的生活。

不需要包裝,也不需要修飾。因為那就是人生。真正的人生。

那是一個我們現代人,我們這些已經遠離了土地、遠離了自然,在股市、政治、兩岸關係、藍綠對決、今晚要吃日本料理法國料理還是義大利麵之間苦惱的都市人所忘記的生活。也是我們每個落腳於擾攘喧嘩的都市叢林的人都應該去看的生活。

強力的推薦這部電影,強力的推薦舉家大小扶老攜幼的去看這部電影。比起 Hollywood 的商業片,180 元的票價真的不貴,甚至比大多數的義大利麵套餐都還要便宜,然而我們享受到的不只是口腹感官,而是精神上的洗滌與自省。

感謝這四位老農,感謝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所有農民,也感謝這兩位傻子導演。沒有他們,我們看不到這部紀錄片。在這之前,我們可能對未來憂心匆匆,但是 在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我相信,只要我們沒有忘記這幾位老農的心情、沒有忘記我們的祖先在這塊土地上流汗灌溉時的心情.....

我們的社會還有救。

我們還有救..................................

2005年5月10日

[剔牙集] 飯桌與自助餐


「飯桌」這種東西,似乎也快要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台語中的「飯桌仔」,有點像是現今北部琳瑯滿目的自助餐,然而又有點不同。

第一個不同的,當然是名稱的不同。顧名思義,既然叫做自助餐,當然得自己端著盤子,要不然怎麼叫自助?可是在「飯桌」裡吃飯,客人唯一要做的就是用手指頭東指西指,隔了一會兒,你點的飯菜就會有人端到你的桌上了。

視覺印象是第二個差異。自助餐為了動線,大部分會有一條方便塑膠餐盤平移的不鏽鋼直線平臺,躲在玻璃後面的一道一道菜色是平擺的。可是在「飯桌」裏,為了方便工作人員夾菜、照顧菜色,看到一條 L 型上下三層堆疊的餐臺反倒非常常見。

最後,也最有趣的一個差異是在於「客制化(Cutsomize)」。到自助餐吃飯,反正擺在餐台上的都是標準程序出來的產品,要就是吃,要就是不吃,事情其實倒也簡單。可是在「飯桌」吃飯,除了可以點肉燥飯,可以點白飯,還可以點「攪鹹」,也就是只要拌上一點肉湯,但是沒有肉燥。「攪鹹」這個很明顯是專門針對那些不敢吃肉燥裡面的肉皮肥肉,但是又嫌白飯不夠味道的人。價錢呢?等於白飯的價錢。這樣就夠了嗎?不,我還看過客人點肉燥飯,但是指定只要乾肉燥,不要肉湯。吃完一碗覺得半飽,意猶未盡,但是又吃不下另外一碗?沒關係,大方的告訴老闆你要再來半碗肉燥飯。

甚至是魚丸湯喝完了,都還可以拿著碗去跟老闆加湯。

對了,還有一個差別。自助餐是你還沒有摸到筷子就得先付錢,「飯桌」則是先享受,後付款。

不知道為什麼,在「飯桌」吃飯,總覺得與老闆的互動就多了那麼一些。跟自助餐那種自己端著盤子、自己找位置、自己吃飯、自己端去門口倒掉剩菜,付完錢就關係終止銀貨兩迄的消費截然不同。

標準程序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常常會懷念起那種更加有「人味」的味道。


後記:
如果要說自助餐跟飯桌間的關係,可能就像是 7-11跟傳統雜貨店、麥當勞跟巷子邊的早餐店之類的關係。


延伸閱讀:[覓食府城] 不可錯過的傳統自助餐 -- 福泰飯桌

2005年5月9日

[剔牙集] 烤方與東坡肉


前些日子跟朋友去吃了某家「似乎是」浙江菜的餐廳,去之前就聽聞這家餐廳的「烤方」做的特棒,等到此菜上桌果然色澤紅潤動人,入口肉嫩味甜,不愧朋友的用力推薦。

只是吃了兩口之後,我怎麼想怎麼看都覺得奇怪,這東西...不就是「東坡肉」嗎?什麼時候改名叫做「烤方」了?

回來之後,越想越是不對,印象中完全沒有這樣子的說法。以台北老字號的「隆記」來說,他們有賣東坡肉,但是完全沒有看過烤方。四處查了一下資料,看到網路上不少人說「烤方,也就是東坡肉」,甚至連自由時報在某年刊登的「年夜飯就差這一道」報導裡面,也是這樣子寫。

疑惑越來越大,開始去翻找食譜。

「烤方」這東西應該是從「片烤方肉」這東西簡稱衍生而來,而片烤方肉這東西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韓非子一書中就有記載。這件事情是真是假我不確定,畢竟韓非子我還沒有讀過,也沒有勤勞到為了這到料理去找一本回來慢慢啃,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烤方」跟「片烤方肉」的歷史先當悠久,在魯菜(北京菜)、晉菜 (山西菜)與其他幾個北方省份裡面都有這道菜色,做法也大同小異,都是取用肋骨之下部位連皮帶骨取下,肉皮朝下放炭火上燒烤,至豬肉焦黃變黑,豬皮起泡時取下,然後把豬皮焦黑處刮凈,在悶爐中生起無焰小火,將肋排吊入,將肥肉中的豬油烤出流至皮上,然後再度將焦黑處處理掉,如此重複燒烤括除而成。上桌時去掉肋骨,切成薄片,搭配蔥絲、蘿蔔條、黃瓜條、甜麵醬而食。

而在無錫、陽洲等湘菜重鎮,其實也有烤方這道菜,而且也宣稱這是當地的傳統菜色,只是做法更加繁複,必須要經過五次烘烤四次刮皮而成,吃的時候切成薄片,佐以甜醬、花椒鹽、蔥段,用空心餑餑夾食。據說此道菜「皮脆而鬆,肉香爛而不膩,甜香爽口」。

至於「東坡肉」,這個大家都很熟悉的菜就不用多說了吧?根據我們去吃的這家餐廳提供的資料:將五花肉切成四方形。蔥對半切成二段,鍋子底部放入雞骨,上面鋪一層木筷,最後放上五花肉,然後加入蔥段,醬油膏、冰糖、紹興酒,加水蓋過五花肉。先用大火燒開,再用小火慢慢燉3個小時即成。

本來我還有若干不確定,後來找到梁實秋先生寫的「饞」這一篇文章,大概就確定我的懷疑沒有錯了,梁實秋先生的文學素養眾所皆知,不過他同時也是挑嘴著名的美食家,在他的文中提到「...客有專誠獻“烤方”者,選尺余見方的細皮嫩肉的豬臂一整塊,用鐵鉤掛在架上,以炭火燔炙,時而武火,時而文火,烤數小時而皮焦肉熟。上桌時,先是一盤脆皮,隨后是大薄片的白肉,其味絕美,與廣東的烤豬或北平的爐肉風味不同,使得一桌的珍饈相形見拙。」

很明顯的,東坡肉與烤方,一個是魯的,一個是烤的;一個是濕的,一個是脆的;一個皮是軟的,一個皮是脆的。台灣的餐廳不賣烤方完全可以理解,這種不能事先烤好,每次要是有客人點就得大火小火連烤五次刮皮四次,而且還得有人在旁邊死命盯著免得變成黑炭的料理,實在也囉唆的太過了些,拿幾十塊五花肉、冰糖、醬油、幾十瓶埔里紹興酒,丟進大鍋子滾一滾三個鐘頭後就有東西賣豈不是省事的緊?

問題是,又是哪個自作聰明的傢伙發明說「烤方等於東坡肉」的??





後記:
那天去中華路上的三友,照慣例稍微跟跑堂的老伯伯哈拉了一下,正好隨口聊到東坡肉跟上海鄉村,推敲了一下,有個自己的假設。

老伯伯提到,在浙江,東坡肉也被稱為「四方」(取其形狀),不是「烤方」。

只要聽過兩位蔣總統演講的人大概都可以知道,這個地方的口音有多重,那天在三友就遇到了一位老伯伯跟我說啥我完全聽不懂,只能死命點頭說是。而自由時報所採訪的就是位於仁愛路上的上海鄉村,也許是記者耳背,也許是說的人鄉音濃厚,也許是記者自作聰明,誰知道呢?

再後記:
當年在無名那邊貼出這篇文章之後,有人拿這個問題跑去問某台灣的美食家,獲得某個答案。
至於我個人的看法,我建議大家在這邊猜測推論之餘,也許可以用一下 google,然後語文別使用「中文簡體」,keyword 當然是使用 「烤方」,然後看看出來的結果........

這道菜,我想不至於被列入為台菜食譜中吧?
單字看不懂的時候,有種工具書叫做字典。
對於料理有疑慮的時候,有種工具書,我們這邊叫做食譜,對岸叫做菜譜。
中國菜,當然是源自於海峽對岸。
看看對岸的食譜/菜譜,看看對岸的同胞是怎麼描寫、製作這道菜餚的,不就很清楚了?

然後,回過頭來想想,為甚麼只有台灣的「烤方」看起來像是「東坡肉」?發源地的烤方看起來反而不像?想想看,這不是很有趣嗎?:P



中國大陸的烤方:
延伸閱讀:飲食品網 - 菜譜大全
延伸閱讀:烤方 北京菜菜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