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日

[老頭書介] 預約一個更好的明天 -- 《十年後的台灣》

楊照,對許多人來說有點陌生的名字。

大部分對他有印象的人,可能都是來自於新新聞雜誌與呂副種統的嘿嘿嘿事件。不過我認識楊照,卻是十七八年前他寫的一本書。印象最深的,是裡面有段他 以一個小新聞記者實際下鄉所見到的屏東林邊地層下陷的現象做出報導與思考,全書充滿了人本主義、同理心與自我省思。即使到現在,市面上也很少這樣子的主題 報導,我從此對楊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幾個禮拜前在搭火車回台南前五分鐘,衝進誠品書局本來是想要隨便買個東西把千元鈔找開,沒想到翻到了這本書,當下顧不得阮囊羞澀便立刻買下。

一開始閱讀,便無法停止。在很短的時間內我便讀完了此書,剩下的只是思考與自省。

十年後的你,想要生活在怎樣的社會裡?

未來也許無法預約,但是可以規劃。規劃了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規劃卻一定不會進步。

「台灣最大的危機不在於中共武力犯台,而在於快速地從全球化世界體系中被邊緣化。而更嚴重的是,我們失去了替為來作準備的習慣,未來思考在這個社會快速消逝中。」

全書分為六章,分別提出「十年遠見」的思維、與對岸關係的思索、對於民主的定義與省思、對於迷惘沉睡社會的喚醒、對台灣經濟的的看法、以及對於國家與政府的呼籲,卷首與卷尾則是分別提出了兩種不同結局的十年後的台灣。

各章之間並沒有強制性,讀者可以順著自己有興趣的主題跳著閱讀。而第一章第一節,就完全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楊照以一個學歷史的新聞從業人員,對於台 灣目前的媒體提出了他的憂慮:新聞學的最簡單定義「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然而以這麼簡單的原則檢驗台灣的新聞,可以發現太多狗咬人的事情也 被大量的炒作成新聞,萬一偶而發生一次人咬狗的事件,我們的新聞媒體就會無限上綱的報導成「台灣即將要變成一個人人都跑到街上找狗來咬的瘋狂社會啦!」甚至是可以把狗咬人的新聞詮釋成「狗要搞革命推翻人類啦!」

的確,這就是我們目前的媒體。台灣社會最大的毒瘤。

理論上,媒體是我們最重要的資訊來源,然而台灣的媒體所做的卻是誇張自己所想要報導的、將事實以最適合自己目的的方式解釋。我們的 Call-in節目與談話節目所強調的不是溝通、不是了解問題、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強化鞏固既有的族群,製造出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簡單答案。

民主,曾經一度是我們的希望,也是我們的自豪。然而,在十數年時間內累積起來的假民主無法體會到歐美花上幾百年歷程所付出的代價與教訓。有人用最簡 單的數人頭的方式來認定何為民主,哪邊人多就哪邊發號司令,也有人用最理想化的方式來解釋民主,強調民主所隱含的休養、知識、人格條件。兩邊都視對方為假 民主。於是民主不再是答案,反而成了我們的包袱。

教改、投票制度、藍綠兩黨的同質性...........

很難用短短的一兩千個字來描述這本書。

本書的目的也許嚴肅,但是內容卻一點也不枯燥。作者舉了許多的我們所熟悉地、尚未淡忘的例子來作為佐證,不管是哪個章節主題,都極為生動有趣,而不是沉悶的說教。

我不曉得各有政治立場的人怎麼看待楊照,但是我所知道的楊照,是個曾經為了理想而衝撞體制的人,也是個體貼而關懷生命的人。這本書可以說是他以一個 知識份子的良心,對於我們目前所處的環境、對於日益淺薄短視、卻又被媒體帶領著日益絕望的社會所做出的呼籲。他所呼籲的對象,不是那些握有大權的 somebody,而是對於未來還想要抱持的希望的所有人民。

「愛台灣」這個名詞已經被濫用到有人一看到就會引發噁心想吐的制約反應,所以我不會這樣子說。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個沒有綠卡、既沒有錢移民也 不想在海外開中餐廳或洗衣店的人,那麼我們的未來是共通的、是互相影響的。不管你喜歡藍色還是綠色,這本書都是值得你我好好閱讀、好好思索的讀物。

願我們的十年後會比現在更好。

延伸閱讀: 十年後的台灣,和一點點閱讀建議



後記:政治光譜的顏色上比較淡的人可能比較適合看這本書,如果你是深藍或深綠,閱讀前請先深呼吸。

2005年7月30日

[老頭書介] 愛情與承諾 -- 《Dying of the Light》

七年前,你有個最愛。你對她的愛如此炙熱、如此純粹,即使亞法隆上的一個小小的超能力者都可以感覺到。於是他為你琢磨了一顆寶石,一個呢喃寶石,將你對她的愛情與記憶盡其所能的置入了這個寶石中。然後,他也為你的最愛,你的 Jenny,作了一個相同的寶石。

然後你們交換了信物。

那是一個小小的寶石。深紅色的、有著細黑色花邊的、像是一滴情人的眼淚。

事情可能沒辦法永遠這麼順利,你說。所以你許下了承諾,你們兩人都許下了承諾。把這個記憶送來,我就會趕到。不論我在哪裡、不論何時、或者我們之間發生了什麼。我一定會到,而且不問任何問題。

只不過這是個破碎如一地玻璃的承諾。六個月後她離開了,你寄上她給你的記憶。但是她沒有來。

在那之後,你從沒想過她會送上你的信物,希望你的承諾。然而現在這顆寶石在你的掌中,觸指如冰,卻炙熱如地獄惡火。

七年過去了,你已兩鬢斑白。已非昔日那個相信愛情為世界中心的人,你已經成長,你已更加睿智。那個你曾經是的那個男人,那個會不計一切趕到她身邊的傻子,已經死亡腐爛許久。時間和她合力謀殺了他。

然而這顆淚滴般的寶石卻在你的掌心。

只因為這顆寶石,她就期待你真的會來嗎?她真的期待你會越過一個又一個的星系來到宇宙的最邊緣,來到那個寒冷荒涼的彗星嗎?

然而你這個宇宙少有的笨蛋還是去了。

有許多方法可以讓人在星際中旅行,有些方法比光速還快。然而不管是哪一種,對你來說都太慢了。你從 Braque 飛到了 Tara,穿越了 the Veil ,到了 Wolfheism,再經過 Kimdiss,最後到達了 Worlorn,那個即將進入永恆黑暗的彗星。

你終於見到了她。

還有她的他。她的丈夫。

然後她要求你什麼都不要問,只要做她的朋友,因為她需要朋友的幫助。


你要怎麼做?你該怎麼做?



George R.R Martin 在 1977 年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小說,但從此書已經可以看出他的驚人功力。雖然是近 30 年前的科幻小說,但是絲毫沒有脫節感。因為對於人性的刻畫與了解,也因為作者所提出來的問題,使得這本小說一開場就完全的攫取了讀者的注意力。隨著故事的 展開,越來越多的變數使得事情更加的複雜,而我們也越來越難以預測主人翁的決定與最後的結果。

喜歡 GRRM 的敘事風格嗎?想要看看他對於男女情感的刻劃嗎?那麼這本小說是你絕對不應該錯過的。

想想看,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2005年7月27日

[老頭書介] 一段銀河間的驚異大奇航 -- 《Tuf Voyaging》

Haviland Tuf 是個誠實且人畜無害的宇宙船商人,開著他那名字超級拗口又老舊的貨船 Cornucopia Of Excellent Goods At Low Prices 在行星間做些利潤微薄的小生意。Tuf 的外貌頗為奇特:有著一雙大手、一個細皮帶已經無法約束的肥肚子、幾乎兩米五的身高、一張充滿好奇困惑的大臉、膚色白的跟漂白過的死人骨頭一樣,而且全身 上下看的到的任何地方都沒有毛髮,這當然包括了頭髮眉毛與鬍子。

「方舟 (Ark) 」,一條 30 公里長、3 公里高的星艦;前地球邦聯生態工程軍團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rps) 所屬;一千年前舊地球的銀河邦聯帝國與 Hrangans 人爭奪宇宙霸權時所製造出來的終極毀滅兵器;巨大的生物戰艦,一條船就可以摧毀數個行星。上面載滿了數百個已知星域裡各種致命的、恐怖的、毀滅的的生物。 從蘑菇到霸王龍、從吸血鬼到黴菌、從病菌到異型。雖然地球邦聯帝國、EEC 與 Hrangans 都已經不復存在,許多的先進文明也在大崩潰 (the Collapse) 之後蕩然無存,然而這條巨大的毀滅兵器仍然在宇宙中運行著,上面的電腦仍然忠實的運行著,越來越致命的病毒也在培養槽中一代代的進化著.......

然而命運卻將 Tuf 與 Ark 牽扯在了一起....



老實說,這是一本有點出人意料的小說。

整天龍啊、火球術啊、半獸人大軍啊、拯救世界啊之類的奇幻小說看多了其實也頗無趣,總是要換換口味調劑一下,充滿未來無限可能的科幻小說正是個完全不同口味的最好選擇。

最近發現這樣子的閱讀其實還頗有趣。找一本信賴的過的大師作品,既不要去看別人的介紹也不要看別人的感想,在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放心地把自己交給作者,隨著他的故事起伏漂流,隨大師把我們帶到什麼地方去。

這樣子隨性的閱讀,反而帶來了許多驚喜。

除了前言,全書共有七章,並不長。每一章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都可以抽出來獨立閱讀。而且作者在描述某些場景的時候,會有重複詳細描寫的問題,讀起來覺得有點怪怪的。

後來才發現,這其實是 George R.R Martin 1980 年代在 Analog 雜誌上連載的故事,難怪在某些地方作者必須重複描寫。

整本小說的焦點集中在主角 Tuf 身上。除了他特殊的外貌外,Tuf 其實是個很有趣的人,他禮貌客氣但是尖酸、離群索居、孤僻,他面無表情、聰明、有怪癖、而且是個對蘑菇有特別愛好的速食主義者。他喜歡貓,但是不相信人 類。看他與客戶之間的對話過招討價還價,看著他以同等的詭計狡詐對付各個對方舟有野心的人或團體,其實是閱讀本書的一大樂事。雖然有時候看到他後來的死樣 子會想拿把鐵鎚把他給ㄏㄤ下去。:P

隨著 Tuf 在行星間旅行,遇到各種不同的疑難雜症,人口爆炸產生的飢荒危機、自許為先知的神棍、恣意操弄其他生物的血腥、遭遇種族滅絕危機的星球 ... 而 Tuf 唯一能夠運用的就是 Ark 上的生物。看這本小說,可以順道思考我們現在所遭遇的許多議題,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個人最喜歡的是第一章 the Plague Star,以及 Guardians 這章。前者對於人性的弱點描述甚深,後者則是有個出人意料的轉折。從前言跟動作性較強的 the Plague Star看起來,完全沒有辦法預期到後面居然會是那樣子的故事。

裡面有好幾個章節的篇名都跟聖經有關,比如說 Loaves and Fishes、Guardians、Call him Moses、Manna from Heaven 等等,即使是船名 Ark,也是出自聖經。書末不可避免的也開始談起了「神」的問題,不過在這個方面,顯然還是比起艾西摩夫的 The Last Question 差上一節。

裡面出現一個我們很熟悉的句子 Power corrupts,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當一個人擁有了絕對的力量、瞬間可以改變一個星球上數百億人口命運的力量、無人可以制衡的力量時,這個人會變的怎樣?隨著 Tuf 越來越熟悉方舟的力量與生態工程的控制,他的語調也隨之慢慢的改變...

最後的結局會如何?

請自己來發掘。


2005年7月25日

[剔牙集] 尋找單純的美味 -- 南瀛特產記者會

簡單的說,這是另一次台南縣政府主辦的推廣台南縣農產品的活動。主角是東山鄉的本省咖啡豆、柳營的牛奶、東山的青皮椪柑、官田的菱角、七股的洋香瓜、還有慢火烘焙出來的龍眼乾。

也許是上次芒果推廣的新鮮感比較強,也許是經費有差異,也許是其他的原因,總而言之,對我個人而言,這次活動的衝擊跟印象都比較淡。身為一個對於甜點沒有特別癖好的男性,如果還硬要去討論哪個甜點味道如何如何,未免也太自不量力了。對此次眾多甜點有興趣的同胞,請自行參考迴紋針的大作,在此不再累述。

在西式甜點與中式糕點吃了半輪之後,我的感想就是「麻煩不要這麼費事了,求求你把那些農產品直接發給我就好了!」可以感覺到師傅們都很努力,試圖開發出一些前所未見的新產品。然而很可惜的是,花了那麼多心思做出來的,卻不見得優於加工前的素材。

看看那幾個擺在會場的哈密瓜,摸摸那外皮上的網脈,聞聞那個香氣。即使瞎子也可以了解那些哈密瓜本身的品質有多好,如果可以一口咬下,會是如何的滿口馨香、芬美多汁。

半場時我離開了會場,找了一下公關公司的人,請教他們這次活動的主題與目的,得到的答案與上次相去不遠,也在意料之中。

「推廣台南縣的優良農產品。」

所以,問題的重點不在於菱角蔓越苺糕好不好吃、不在於桂圓小酥餅好不好吃、不在於青皮柳丁起司蛋糕好不好吃,自然也不在於丹比、裕珍齋、亞尼克、或 日本來的東京製菓學校副校長的技巧好不好,甜點漂不漂亮、味道搭配的好不好。真正的重點在於,台南縣的農產品能不能有更高的知名度,會不會讓大家想到某種 食物的時候就想到它?或者更實際一點,台南縣的農產品有沒有辦法找到更多的出路?有沒有辦法有更大的銷量?

或者更明白的說,有沒有辦法讓我們的農民不再擔心越是豐收價錢越差?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說是 No,也可以說是 Yes。

首先,我們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

在商言商,我相信亞尼克不管有沒有打著「來自東山鄉的青皮碰柑」的旗號,它的甜點還是賣的很高興。以目前的氛圍來說,打上「採用有機柑橘」的口號, 可能還比「來自東山鄉」這個口號更好賣些。這種經過繁複手續加工處理過後的糕點,素材的影響雖大,卻非不可彌補,畢竟,中間有太多過程可以用人工的方法去 影響產品最後呈現出來的風味了。

每 種農產品都有他自己獨立無法取代的特色。說實話,我從來沒有吃過可以跟熟成的哈密瓜相比較的哈密瓜製品。不管怎麼加工,即使只是最簡單的打成果汁,都會喪 失哈密瓜原有的氣息與韻味。以菱角來說,煮湯的菱角味道就是跟蒸出來的菱角味道不同。到目前為止,我喝過最好最濃郁的牛乳是在柳營八翁村開牧場的朋友家中 喝到的生乳,味道單純卻濃郁芬芳,把什麼日本北海道鮮乳、高原鮮乳、台灣的初鹿鮮乳、林鳳營鮮乳這種規格化製品通通都打的潰不成軍。問題是,再怎麼好品質 的鮮乳被你拿去作成巧克力號角麵包,一樣是個屁,最好是搭配上了味道濃厚的巧克力之後還可以吃的出來原先鮮乳的味道啦,如果真有這種情況,打死我也不相信 沒有添加物。

同樣的道理可以應用在所有這次展出的產品上。

千方百計費盡千辛萬苦開發出的新產品卻比不上原始的素材,可惜啊。以這個觀點來看,這次的推廣顯然是亂七八糟,什麼「尋找單純的美味」?完全胡說八道。

可是當我們從生產者的角度來看時,事情又不太一樣。

也許作成了椪柑奶酪、桂圓小酥餅、菱角肉酥或菱角蔓越苺酥的碰柑、龍眼、菱角等等素材就喪失了它原有的一部分特色,然而它卻有效的解決了農產品在豐 收期供過於求價格下滑的問題,也解決了許多農產品無法保存久放的問題。明明是一樣品質的農產品,在前一個月跟後一個月就會有完全不同的價錢,這是市場供需 平衡的機制,卻也是農民無法克服的瓶頸。然而將其作成甜點、製成其他食品、開發出其他的銷路,卻是在這個瓶頸之外找到另外的一個出口。

對農民與消費者來說,這都是一件好事。高品質的農產品還是可以以很好的價錢直接販賣,讓消費者享受到最好的原汁原味,但是比較遜色的農產品,還是可以找到自己的市場,消費者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與享受。

以這個角度來看,這次的活動也就沒有那麼遺憾了。


延伸閱讀: [剔牙集] 芒果滿晶華 斯人獨憔悴
延伸閱讀: [剔牙集] 芒果滿晶華

2005年7月20日

[閱讀筆記] 未婚者不宜的愛情教戰守則 --《男與女》

渡邊淳一 男與女

1970年以「光與影」獲直木獎的渡邊淳一,有著許多的稱號:情愛文學大師、情慾文學家、日本第一情色小說家等等等等,也許很多人對他的印象來自於 《失樂園》中的不倫男女、炙熱燃燒的情慾,他的許多作品也給人這樣子的感覺,然而認真透過這些不同頭銜的不同稜面去看,不難發現一個共同的核心 --「情」。渡邊所真正著眼的,並不是外遇、也不是婚姻、自然更不會是社會與倫理公民與道德,他所有的作品都集中在一個主題上面 -- 男與女的情上。

在《男與女》這本書裡的內容簡介裡面這樣子的說著

關於愛,並沒有具體的方法告訴我們,如何做才會被愛,又如何做才能贏得她或他的心。

因為,愛的方式多采多姿而千變萬化。即使發現了一個好方法讓大家一起使用,卻因為所有的愛都如出一轍,反而使這方法本身失去了意義。

總之,愛沒有決定性的方式,一開始能認清這點,或許對愛較能保持豁達,不會輕言放棄。

雖然愛沒有絕對的方式,但是,思考、想像和學習愛,卻非常重要。如果了解男人、女人

以及愛的本質和實態,並不像表面那般純淨,就能更誠摯地接近彼此而互相了解。

本書就從這個觀點,摘錄渡邊淳一過去著作中最值得參考、有助於男女互相了解的部分彙集而成。


不愧是即使高齡七十,身邊女人依然不曾間斷的渡邊淳一;不愧曾是外科醫生的渡邊淳一,說起「愛情」,說起男人這東西,宛如醫生下刀般的精準。這本書分成五 個章節,分別從婚姻,男性、女性的精神、肉體、行動以及性慾來訴說兩性彼此的差距。裡面摘錄了許多從渡邊過去的作品、演講裡面摘錄出來的短句,單獨閱讀渡 邊淳一的小說作品的時候還不會注意到,然而整合成一本書後,特別可以發現他對於男人的情感與內心的體認與誠實,對於女性微妙反應的觀察入微,對於男女間瞬 息萬變的關係的洞察,全書中充滿了句句一針見血直指核心。

不過也因為太一針見血了,反而使得這本書出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就像某個當年是花花公子的朋友說的,「愛情,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愛情的結果 其實很簡單,就只有那幾種排列組合而已,你愛她她不愛你、他愛你你不愛她、你們相愛但是死亡來臨、你們不再相愛...但是過程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跌跌撞 撞起起伏伏的過程才是重點。遊戲的重點不在結局如何,而在於過程,然而當一個千帆過盡的禪師一語道破這一切時,中間的過程就成了虛、成了空、成了無。

有時候,看的太透徹也不是好事。

如果看過渡邊淳一的《我的感傷之旅》,就會發現渡邊是個誠實的人,敢將自己的過去這樣子紀錄下來的,一定是個誠實的人。我個人非常的喜歡渡邊淳一的這本語錄,因為它的一針見血、因為它的誠實,因為作者是個不折不扣的真小人。

未婚的男女不要看,真的。





愛情不講道理

兩人相愛,早上共用一把牙刷刷牙也無所謂。

想到是最愛的人用過的牙刷,即使他剛用過的直接拿來用,心中也無任何排斥,甚至覺得共用一把牙刷是那麼幸福。

如果是討厭的人用的牙刷,光看到就覺得噁心,彷彿那是細菌的溫床。

這不是完全沒辦法用道理說明白的嗎?

----《淑女紳士諸君》

女人的玩物

經的起女人玩弄的才是真的男人,若是讓女人戲耍後便慌張的不敢再看女人,不能說是男人。

----《何去何從》

賀 詞

「你們今天風風光光地結婚,往後不會再有炙烈燃燒的愛,在這個意義上,今天也是你們告別激烈愛情的紀念日。」

如果這樣致詞,不但新人瞠目結舌,親朋好友也會氣得滿臉通紅吧。

但幾乎所有參加婚禮的人都切身感知這是事實。

----《像風一樣分手的理由》

2005年7月19日

[閱讀筆記] 吸血鬼是真實的 -- 《Fevre Dream》


首先,我要承認我對於 Anne Rice 的吸血鬼系列沒有特別的研究。而這是有原因的。

在台灣,一般讀者比較熟悉的吸血鬼小說不外兩個來源,西方的是 Anne Rice 寫的《夜訪吸血鬼》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吸血鬼黎斯特 》 (The Vampire Lestat) 這系列,東方的則是菊地秀行的《吸血鬼獵人D 》系列。兩者都有中文版,而且前者有湯姆克魯斯、布萊德彼特兩大巨星合演的電影,後者則是有天野喜孝壓軸的動畫撐腰。

夾雜在這兩者之中的,則是這本 《Fevre Dream》。

雖然是大師作品,但既沒有電影動畫等畫面為主聲光為輔的軟性媒體助陣,也沒有中文翻譯版可以閱讀,更慘的是這本 1982 年出版的小說早已絕版多年,是 eBay 與 Yahoo拍賣上面的搶手貨,不要說台灣,就算是歐美一般大眾也沒有機會一親芳澤。

不過幸好最近 Spectra 在 2004 年拿到了 George R.R. Martin 的許多舊作版權,而且一口氣推出了 Fevre Dream, Dying of the Light, Tuf Voyaging, A song for Lya:and other Stories, 還有 The Armageddon Rag,我們終於有機會得以一窺全貌。

雖然很早以前就看過了《夜訪吸血鬼》的中文版,我的書架上到現在還有 本《吸血鬼黎斯特》的中文版,但是老實說,劇情是啥我已經幾乎忘光了。

可能是我天生對於華美萎麗的文體就有防護力場,不知道為什麼,完全感覺不出來 Anne Rice 的吸血鬼魅力,雖然我知道它有許多的愛好者,但是就是無法體會。簡單的說,她的文字對我沒有吸引力。當然這也可能是翻譯的關係,所以正計畫把《夜訪吸血 鬼》的原文版再列入讀書清單中。至於《吸血鬼獵人 D 》,那就是另外一個不同的故事了,雖然我很喜歡 2000 年出品的這部動畫,但是他的中文版實在是完全引不起我的興趣,雖然從第一本出版時我就在誠品書局看了半本多,中間陸陸續續的只要書局有陳列我就會翻一下, 但是不知道為何,他的中文版看起來就非常的........貧乏,貧乏無力,完全引不起購買慾望的貧乏。

奇幻小說老實說,我完全沒有辦法把中文版跟動畫版連結在一起。

George Martin 的吸血鬼,與 Anne Rice 或菊地秀行非常不同的是,這裡面的吸血鬼看起來就非常的「真實」。與神話無關、與詛咒無關、跟德古拉伯爵自然也無關。跟《冰與火之歌》裡面的每個人物一 樣,《Fevre Dream》裡面的吸血鬼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是真實的,是可以被相信的。書中對於這群特殊的 "人類",有著與其他故事截然不同的解釋。被稱為Vampire,自稱為 Child of Night 的這些人,是另外的一個種族,就跟桃花與櫻花的差異一樣,雖然都是花,但是桃花不可能因為天氣變化就變成櫻花,同樣的,人類也不可能因為被吸血就變成吸血 鬼。

小說中的的大反派,吸血鬼 Damon Julian 在第 26 章與主角 Abner Marsh 船長有一場十分精采的對話,南北戰爭爆發前的時間點,更是將這種矛盾推到了最高點。什麼是邪惡?Abner 指責 Damon 為了打擊 " 善良的吸血鬼 " Joshua 而殺害了一個無辜的、襁褓中的黑人嬰孩。而 Damon 則是反問,根據美國的法律,黑人只不過是一個物品,而在美國人的眼中,黑人只不過是次等的生物,他讓這個小孩倖免了一生的腳鐐鎖鏈,這是一種恩惠。這是你 們人類自己的行為,你們對於自己的種族都是這個樣子,然而你卻來指責我們。

書中有許多精采的情節與對話逼使讀者去思考、去判斷,並不是只是單純的看完一本小說就結束了。

原先並沒有注意到,但是在後來偶然查資料的時候發現,故事中 Abner 船長的 Fevre Dream 一心想擊敗的競爭對手,Eclipse 這條蒸氣船是真實存在的,書中的資料都是正確的,她曾經是密西西比河上的紀錄保持者,而她的命運也跟這個吸血鬼的故事同樣的戲劇性。

對於一個習慣性的小說讀者來說,徜徉於高潮起伏的故事劇情與優美的文字敘述間,腦海中不可避免的同時預估著故事的走向與最後的結局。結局走向與自己 預期的相同,大抒一口氣之後有種滿足,也有種「想當然爾」的得意感,然而 George Martin的故事發展,向來令人難以捉摸預料,樣樣合情合理,但是隨時都有可能出乎意料,就如同我們的人生一般。不像田中芳樹的《銀河英雄傳說》裡面的 十大提督,每個陣亡時都有場令人動容的退場戲,George Martin的重要人物退場,可能只是因為一個年幼無知卻又掌有大權的小鬼的任性決定,也可能只是一個粗心工人從13 樓上掉下一顆鏍絲。

閱讀這本小說,一直到了最後 10%,我仍然無法預料 Joshua 與 Abner 這一人一吸血鬼的夢想能不能達成。從全書的三分之一開始,我所猜測的劇情走向改了五六次,但是仍然無法確定自己猜的準不準。

「主角是不會死的」這件事情,在閱讀George Martin 的時候絕對不是一種常態。最好做好心理準備,主角是人,而人是很脆弱的生物,所以隨時都有可能消失。替自己的心臟綁好安全帶,一起來體驗一場驚奇的蒸氣船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