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27日

[閱讀筆記] 我最喜歡的一個漫畫角色 --《邊境警備》

「沙烏爾啊,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呢?」

「這個嘛... 老爺爺... 我想成為一個不良中年,一輩子無法看透人生,在塵世中掙扎著活下去。不管是怎樣的痛苦與悲傷,我全想把他們當成喜悅銘記於心中,想在無止盡持續下去夜復一夜沒有天使的夜晚中也能毫不費力的活下去。如果,我真能成為那樣子的人的話-----」

紫堂恭子 《邊境警備》完結篇最後一頁


這套可能是我最喜歡的漫畫。這個外型蒼老、好酒、好色、囉唆、多事、無用、愛偷懶、整天只想找理由逃避工作、從首都被流放到偏遠邊境的中年警備隊隊長沙烏爾,可能也是我在漫畫中最喜歡的角色。

與這個無用的配角成對照的主角,是個一頭銀髮、俊美、不管在外貌品德還是學識上都毫無瑕疵,宛如會走動的聖像般的年輕神官傑尼亞斯。自願到邊境來服 務,被公認為下一任大神官不二人選、正如上升中耀眼星辰的主角,與人生只會從褪色走向完全失去彩色的隊長配角,就此在西方遙遠的邊境開始了一連串的故事。

遙遠的邊境,沒有想像中的硝煙戰事,一道低矮的石牆就是國界了。國界外沒有虎視眈眈的鄰國,只有毫無人煙的廣大森林,警備隊每日的工作不是巡視國界 防止外敵,而是幫助村民進行公共服務,舉凡抓回走失的牛、種田、擠牛奶、修補打掃神殿教堂軍營牛舍... 通通都是警備隊的日常工作。

自從遇到隊長之後,神官的任務又多了一項:以一切方法矯正這個整天無所事事好吃懶做,遇到年輕女性就要上前搭訕的超級大米蟲,即使包含使用暴力也在 所不惜,可惜的是,神官最後還是體驗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的道理,無可奈何地在他的村民病曆上寫著:「沙烏爾‧卡達夫氏,這個人-- 無藥可救!」

故事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始。

紫堂恭子無疑地是少女漫畫家中的一個奇人,與充滿玫瑰色情懷的其他漫畫家比起來,她的作品並沒有特別華麗、也不特別重視在情愛的描述上,反倒是充滿 了一種自我風格的、不急不緩的、濃厚的、溫馨的人文氣息。很難想像其中許多帥氣又有衝擊性的對白是來自於女性作家,尤其,她的作品又多少帶著點奇幻的背 景,劍與魔法的時代、神官與黑魔術、智者與劍士。不過,可能也因為作者是女性吧,那種細膩溫暖的氣息與刻畫就不是男性畫家所能模仿的,奇幻背景也只是一個 舞台,而非重點。

紫堂最大的特色在於同時兼具著夢幻與現實兩種特質,而且喜歡藉著書中人物的對話,來傳達自己所要表達的觀念。有的人可能會覺得有點流於說教,然而這 也正是她的作品魅力所在。幾乎完美無暇的年輕神官與全身上下看不出一絲長處的中年好色大叔之間的對峙張力與互補、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信任、平淡的可以淡出個鳥來的邊境生活與人們,這些東西都極其普通一般,但能在這裡面呈現出魅力,那才是難處。

很難想像這套漫畫居然是一個漫畫家的出道作,更難以想像作者在畫這套漫畫的時候居然只有二十幾歲,透過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心境與處世哲學,實在難以想 像這是一個年輕人所創作出的作品。不管是好色又無用的隊長,還是沉默孤傲的黑魔法師凱爾,整天帶著一把黑色大劍的高個子先生,甚至是村人視為至寶的神官, 他們都有著不欲人知的沉重過往,然而即使是這樣,人生仍然必須樂觀積極的朝前方看。

隊長他偶爾會參加神殿的禮拜,只為了有機會騷擾年輕的女孩子們。他也願意發善心帶超美型神官到繁華都市裏去開開眼界,只不過會偷偷把神官賣個好價 錢。為了保護一對年輕小情侶的愛情,他也願意毫不在意地揹下別人的誤會。可以為了愛錢而把神官賣掉,卻又偷偷的放走偷錢的小怪物。

以自己的無用之身而興高采烈的隊長,即使在被調到東方邊境與剽悍的少數民族作戰,在戰況最為危急的時候寫回來的信,也只是輕描淡寫的說著「這裡的酒雖然不怎麼樣,在一天的體力勞動之後喝起來也還不錯」。

如果有隊長的出生年月日,他想必是個雙子吧。

在那個糙老大鬍子底下的,是個年輕時俊美的可以與神官分庭抗野的美男子,是個在兵法教科書中被提到三次的傳奇人物,是個統帥傭兵團走過腥風血雨、精於野戰、善於談判、通曉東方諸國語言的實力領導者。戰爭與談判,對他來說都不過是一盤人生的棋,一場爭奪成為勝利者的遊戲。

「那個人呀,因為他自己世故滑頭,什麼惡毒的事全傷不到他,所以,對不是這樣的人特別珍惜,從以前就是... 在那時,也是這樣... 」 15 年前首都第一美女的席爾芬微笑著這樣子對神官說,那是一個略為帶著悲傷的微笑。

是怎樣的命運讓他被好友的未婚妻所愛上,也愛上了好友的未婚妻?又是在怎樣的心境下決定退出這場只有一個勝利者的愛情遊戲?當他離開首都投入戰場的 時候,是懷抱著怎樣的孤獨與傷感?即使多年後席爾芬已成了未亡人,他卻再也不會說出當年的心意,不會說起當年的犧牲。那些早就過去了,就跟其他的事蹟一 樣,不必再提。看多了,看穿了,也看透了,所以反而把真正的自己隱藏起來,這是隊長沙烏爾式的溫柔。

在身邊放出一圈又一圈,一道又一道的煙幕,只有那個命中注定可以看透一切虛像看穿煙幕的人,才有辦法真正擄掘到他的心。如果不能,如果沒有人可以, 那就這樣子吧,如果沒有人了解,那就這樣子吧。只因為比別人看的清楚,只因為知道別人的感受,所以反而更加地隱藏了自己的感受,把溫柔隱藏於荒唐之中,把睿智隱藏於滑頭之下,這就是沙烏爾‧卡達夫。

「沒有天使的夜晚」與「兩把劍」這兩段,是這位好色大叔最為令人驚艷的兩段。

難以確切定位的一個人,但卻是可以信賴的一個人。

2005年10月23日

[閱讀筆記] 活像拼裝三輪車的 -- 《Call Me 台客!》


「台客」這個話題在前陣子非常的發燒。

老實說,我到現在還不知道為什麼突然之間這個名詞會吵上了立法院。這是,或不是歧視的字眼,其實大家心裡有數,就好像我們全國人民都知道立委諸公們是豬公一樣,這不過又是另一個公開的秘密。

重點不是這個用語是怎麼來的,而是我們現在怎麼使用這個名詞。

我有那種雅痞型的朋友,當他說什麼東西「很台」的時候,你就知道他說的其實是什麼東西「很俗」的意思。語言是活的,三四十年前的人誰罵誰台客誰罵誰 外省豬我一點都不在意,我在意的是我們以後要怎麼看待、怎麼使用這個字眼。於是,我特別去找了這本書。其實是本合集,全書收錄了 20 篇文章,除了編輯部以外,共有 15 個具名的作者。

很少有一本書可以讓我看到三分之一就開始想罵髒話的,這本書卻辦到了。

書本的一開頭,列了一堆從最愚蠢最無知最好笑的奇摩知識網、以及一些看來像是用 google 找出來的網站上面抄錄下來的台客的「定義」。先不論這種網路上眾口鑠金的定義做不做得準,也不管那些定義裡面滿溢出來的輕視與嘲弄,光是這行為本身就有法 律問題了。我說編輯大人啊,您知不知道以前曾經有個光碟月刊事件?您至少也應該知道網路上發表的文章還是受到著作權保護的吧?現在出書都這麼簡單啊,網路 上抄一抄就想拿出來賣啦?

接下來從 12 頁到 27 頁是所謂的「台客的開門八件事」。這位作者寫的並不全然是無的放矢,但是字裡行間卻充斥著鄙夷的精神與描述。不只如此,甚至連台客都要區分成南部鄉土型台 客 vs.北中部都會型台客,而對於台客的口語或名詞解釋,更是令人大開眼界。如果把使用「七仔」「槌仔」「林北」這些台語的人通通歸到台客,那南台灣只怕有 一半以上的勞動人口,包括像《無米樂》裡面種田的老阿伯,全部都是台客了。我只能假設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個北部人,而且是個足不出戶的高級都市人,只要他沒 有聽過的台語,就可能被歸類於台客的用語。

後面呢,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不知道從哪裡找了幾個路人,然後開始做起訪談來,聊天紀錄寫進去就又是兩篇文章了。只是我不知道這樣子採樣做訪談的意義在哪裡,採的樣有沒有辦法代表樣本母群體,有沒有公信力?

倒也不是說所有的返談都沒有水準,比如說訪問伍百、豬頭皮、林暐哲的那篇就很有力道,雖然說他們對於「台客」有著不同的定義與看法,但也可以看的出來他們各自的想法與堅持。

就是堅持「做自己」。

廣告人孫大偉、音樂人倪重華、張培仁的那幾篇就比較從文化的觀點出發,也提出了比較不同、比較包容與比較前瞻的看法。這幾篇文章就稍微硬了一些,說的稍微深了一些,除此之外,整本書大概有一半都是對於台客非直接的貶抑與嘲弄,甚至連美術編輯都故意做的很俗氣。

好吧,直接做結論,這根本就是一本東拉西扯的合集。

看完整本書之後,不知道主軸在哪裡,出書的目的在哪裡,想要做什麼,想要告訴讀者什麼,這樣子拼拼湊湊又可以做什麼?如果編輯想要表達「台客就是低 俗」、甚至「台客就等於俗氣」,fine,沒關係,只要你有理由、有論述、有展望,ok,我都可以接受。不過看完本書,我唯一想的到的評語是「又是一本為 了趕熱潮撈錢的書」。全書最好看的幾篇文章在博客來上面都已經有試閱了,看完也就可以了。

雖然某身為編輯的朋友不只一次的大聲疾呼,但在這之前我一直沒有體會到出版社或編輯的水準與堅持可以如何嚴重的影響書的品質,可能是因為我以前運氣好,看的書與認識的編輯都太認真了。直到看完這本書之後,終於知道出版社跟編輯有多大的重要性。

可以把一個可以好好發揮的好題材作成這子的一本爛書還真是不容易啊。

你好樣的,英商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出版社。-.-凸

[台北覓食] 以建成圓環為中心的小吃地圖... 往西

圓環往西,拐入全台北最大的布市「永樂市場」、迪化街一帶。

老實說,這裡還是白天來比較有東西吃。而且最好是中午以前來吃。

市場邊那家「金仙魚丸」不建議,上次有過慘痛的記憶,雖然據說是金仙魚丸的創始店,不過滷肉飯魚丸湯實在是做的比分店還差。旁邊有家賣碗稞的倒是台南口味,有興趣吃碗稞的可以一試。而他們的香菇湯一碗 40 料多實在,是熱賣商品,每天煮兩大桶還常常供不應求。這家的還有個紅燒獅子頭也還不錯,雖然他的滷肉飯做的普普,但至少比隔壁的金仙來的好。

附近還有「永樂米苔目」跟「民樂旗魚米粉」,這兩家的米粉湯跟米苔目也是頗有盛名,不過只賣到中午。旗魚米粉生意爆好,每天早上七八點就可以看到坐的滿滿的,到了中午更是一位難求。旗魚米粉這東西多多少少有點腥味,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連著魚皮下的血痕都一起下鍋的關係,不過這裡的旗魚米份跟其他家比起來算是不錯吃的,加湯免費,我就看過有穿著打扮時髦的中年OL一坐下來先把湯喝完,留著米粉跟旗魚,加完湯後才開始吃起來。永樂市場外一樓的「古早味杏仁露」,喜歡杏仁或想要懷舊的可以一試,不過我始終覺得它的東西有點過甜,冬天有賣熱紅豆湯,也是傳統口味的。

附近小小巷子裡還有家「永樂雞捲大王」,可惜也只賣到中午,叫做雞捲大王,這裡當然是以雞捲著稱,不過我個人對於雞捲這種食物沒有特別喜愛,比較常點的反倒是滷肉飯、蝦捲、香菇肉粥或蚵仔麵線,尤其是他的蚵仔麵線使用的是福州麵線,久煮不爛而且彈性特佳,別處很少看到這種作法,也算的上是一大特色。隱藏在另外一條小巷子中的「阿春意麵」,份量實在,與「意麵王」的大小跟口味都大不相同,店面狹小老舊,不過也可一試。

永樂市場裡面還有一家「林合發油飯」,百年老店,專賣油飯跟芋稞。他的油飯香氣四溢,尤其剛蒸好放到略涼時,溼度夠香氣足口感Q,不愧是百年老店,難怪每天都中午之前就賣完收工。不過他這裡的芋稞做的普普,沒有新莊新泰路上那家的好。

旁邊民樂街上還有三家「青草仔店」,若是炎炎夏日,我喜歡在吃完飯後到這裡買杯青草茶邊走邊喝,也許是晃到迪化街,也許到永樂市場裡逛一逛。

當然,如果要算,還可以把歸綏街上的「意麵王」跟民生西路上的另外一家五十年西餐老店「波麗路」也算進來:)

從圓環往西南,比較沒有那麼多吃的。不過,天水路上的「金春發牛肉」店可以一試,這是台北市少數超過百年的老店,而且是家全牛店,不管你要牛的哪個部位,牛腦牛肝牛心牛鞭都可以在這裡吃到。比較特殊的是他的炒牛肉是咖哩口味,點份炒牛肉、牛雜湯、白飯,吃完炒牛肉後還可以把湯汁拌飯變成咖哩飯,當年還在這一帶混時,我還頗喜歡這種吃法。除了價錢稍高以外,其他也都還不差。這裡的牛肉麵是清湯口味的,有朋友對這個評價頗高,不過我個人並沒有很喜歡。

另外一家則是南京西路巷子裡面的「第一壽司屋」,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這篇。這家與「小巷亭」齊名已久,同樣的,標準的台式日本料理,沒有裝潢,喜歡氣氛的就不用嘗試了。



延伸閱讀:[台北覓食] 血統純正的台式美味 -- 第一壽司屋

2005年10月22日

[老頭書介] 一場銀河間的荒謬喜劇 -- 《銀河便車指南》


科幻小說界的經典名著之一,《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中文翻譯書名為《銀河便車指南》,雖然過去台灣的 Si-Fi 界大家都習慣性的稱為《銀河搭便車指南》,不過看在難得有出版社願意把它翻譯成中文的分上,我們就姑且贊成出版社的書名吧。

最早於 1978 年三月在英國 BBC 廣播電台以廣播劇的方式播出,後來又被改編成小說、電視影集、唱片、最近甚至被改編成電影,在今年還以另一個神奇的名字「星際大奇航」在台灣的電影院播出過。

好吧,我們都很清楚,台灣的片商對於電影片名的翻譯自有一種火星人才能瞭解的邏輯。

小說的一開始就頗為惡搞。

一個再正常不過的一天,我們的主角 Arthur 是個再也正常不過的英國人,在一家小廣播電台上班,沒有甚麼大野心大慾望,然而卻突然被通知因為要建構一條快速道路,所以他的家應該要被拆除。根據官方說 法,這份藍圖已經被公佈在那裡九個月了,如果有意見,Arthur 早就應該要提出異議。只不過這份藍圖是公佈在本地計畫室的地下室,更正確的說法是,在沒有燈、樓梯壞掉的地下室的檔案櫃裡面。而檔案櫃是鎖住的,塞在廢棄 的廁所裡,廁所門上還貼著「內有惡豹」的標誌。

在一陣混亂之後,Arthur 的房子理所當然的被拆除了。

不過,就在幾分鐘之後,地球也被拆除了。

很不幸的,地球位於一條計畫興建的星際快速道路上,這份公告已經被公佈在離地球「只」有四光年的半人馬星座五十年了。

「你說你們從來沒有去過半人馬星座是甚麼意思?看在宇宙的份上,人類,那裡只有四光年的距離好嗎?抱歉,如果你們不肯多關心一下本地的事務,有損的是你們自己的前途。」

然後,你知道的...........

與其他科幻小說的名著相比,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 的作品有兩個重要特性。首先,他的作品雖然被歸類於科幻小說,但其實比較像是諷刺的喜劇小說,科學的重要性其實很低。其次,道格拉斯是個英國作家,所以他 的句型、用字與幽默感都與美國作家有著相當大的差距,這對於中譯本的讀者自然是沒有甚麼差別,但若是看原文的讀者,可能就會有某種程度的隔閡了。

我就是那個有點被隔到的讀者之一。

作者在書中用了相當多的名詞,有些是作者自創的,就算想查字典也不見得查的到,有些是真實世界中的人名,真假交雜後更加的撲朔迷離,尤其字裡行間充滿了英國式的尖酸幽默,如果不知道其文本,跟本是一頭霧水,但如果知道其出處的人,又會一邊捧腹大笑,一邊替作者擔心。

舉例來說,書中有段提到 Vogon 人以朗誦他們自己所寫的詩篇給主角聽,作為偷渡的懲罰。然而可以令聽眾全身痙攣頭痛欲裂般酷刑的 Vogon 人詩作只不過是宇宙間第三爛的。第二爛的當然是來自 Kria 的 Azagoths 人,在他們的大詩人 Grunthos 朗讀他的作品《夏日清晨我在腋窩發現的小綠坨之歌》的時候,四位聽眾死於內出血,另外一位啃掉自己一條腿才保住一命,正當他對聽眾的反應感到失望而打算朗 誦自己的十二冊史詩巨著的時候,他的腸道為了「挽救生命與文明的存續」,直接往上竄過頸部而搗毀了他的腦子。

而這還不是宇宙間最爛的詩。

根據作者的說法,宇宙間最爛的詩在地球毀滅的時候,跟著英格蘭艾塞克斯綠橋的 Paula Nancy Millstone Jennings 一起消失了。

看到這邊,大家可能都覺得「ㄟ??這裡好像在說甚麼哦?」其實在第一次廣播播出的時候,這裡說是 Paul Neil Milne Johnstone,事實上真有其人,而且還把他的「宇宙間第一爛詩」也唸了出來,對於這段有興趣的,可以看這邊。後來在多方的壓力之下,Adams 只好在後來的版本中改用了一個同音的虛擬人名。

在這本書裡面,用了許多的「宇宙第 n 」「地球第 n 」之類的說法,並呈現出一種荒謬的喜感。比如說人類其實是地球上第三聰明的生物,第二聰明的是海豚,他們早就發現了地球即將毀滅的事實,並且用了許多的方 式來警告人們,不過他們的警告訊息卻被人類誤解為是想要玩球,或者是討魚吃,在費盡心思溝通無效之後,他們最後終於決定放棄,在毀滅之前離開了地球。

地球上第一聰明的生物呢?

你不會想知道的。:)

我自己是先看完英文版之後又看了中文版,其中的某些妙語磯鋒終於得以體會。不過有些東西經過翻譯後力道還是損失了不少,比如說 Lunkwill 跟 Fook 這兩個程式設計師與宇宙間古往今來第二偉大的電腦 Deeep Thought 之間的對話,還有這系列小說裡面最重要最詭譎的終極答案 (the Answer) 那幾段,原文的力量與笑點就比中文版強上許多。

電影版我還沒有看,不過聽說許多人都愛上了裡面那個有憂鬱症的機器人 Marvin,以中文版封面的那張貼紙來看,這個機器人也真的是長得超可愛。

這裡面一本正經的惡搞笑點與嘲諷其實很多,在很多地方都有著令人讚賞的表現,不管是中文版還是英文版,或者是把整系列小說濃縮之後表現的電影,都是頗值得花點心思嘗試的新口味。

[台北覓食] 以建成圓環為中心的小吃地圖... 往東/東北



圓環往東一點,小巷亭的台式日本料理也還不錯。

「豆簽羹」這東西現在已經很少見了,點碗豆簽羹、關東煮、叫點小菜、壽司,或者依照心情來點清酒啤酒,氣氛環境頗為有趣,沒去過的可以試試看。不過記得要請裝豆簽羹的仁兄胡椒粉加少一些,這裡的師傅灑起胡椒粉來跟拿水澆花沒有什麼兩樣。要強調的是,這裡是很標準的B級台式日本料理,食物不是重點,重點是在巷子中用食的氣氛跟環境。

主要是頗有日本「屋台」的那種感覺,但是吃得卻是道地的台灣口味。

從圓環往東北,沿著寧夏路往前走就到了寧夏夜市,這裡也是個有趣的地方。這裡絕大多數的攤販都是賣吃的,幾年前,這裡幾乎沒有其他夜市那種些衣服射飛鏢之類的。跟一些這裡做生意的老闆聊過,每個人都覺得這個夜市只有賣吃的是它沒落的主要原因。也許是吧,不過以我的看法來說,交通不便才是造成這裏沒落的真正原因。

沒有捷運、公車不多、開車來也找不到停車場,沒有人潮,自然也就沒有錢潮,這才是讓整個商區日漸衰退的主要原因。

寧夏路中有家全家便利超商,在它的前面有家涼麵攤。這家的涼麵其實還不錯,不管是在味道還是在份量上都ok,。不管是涼麵裏的小黃瓜絲或味增湯裏的蔥花都不少,尤其是在這個節骨眼上。不過也就是太大方了,每次都要特別提醒老闆麻醬要放少一點,我實在是不太能容忍一碗麵吃到最後變成一坨麵的那種情況。他的味增湯也還不錯,多打個蛋花進去也才 20 元而已,喝過的同事跟朋友都覺得不錯。不過最重要的優點是他晚上有賣。大部分的涼麵都只賣到下午或五點,很少下班之後還有得吃的。

不過,這老闆頗帥氣,我曾經兩個禮拜內一連去了三次,老闆都沒有出來營業,一直到第四次才吃到,隨後第五六次有吃到,第七八次又沒開了。

這個老闆才剛剛開始在那邊賣了一年多,不曉得是不是這個原因,動作不是很快。尤其他加蛋的味增湯是一碗一碗弄的,只要份數一多就會拖很久。有次幫人家買,十個涼麵八碗加了蛋花的湯足足等了四十分鐘,其中我還下去幫忙做些雜工,回去的時候差點沒有被飢腸轆轆的同事拉去啃了。



寧夏夜市中段,在寧夏路與重慶北路 57 巷交叉口,有家「蛋包瓜仔肉湯」,他的滷肉飯非常神奇,膠質奇重,不建議。但是蛋包瓜仔肉湯的賣向與味道都頗不錯,咖哩飯每份60,用的居然是豬肉而不是雞肉,調味既不是印度咖哩、也不是南洋咖哩、自然也不是茄子、知多家這種後期的日式咖哩,反倒是屬於早期的日本國民咖哩,但是份量足味道也佳,是頗值得嘗試的一家。

這附近還有家賣印度捲餅的,是東區某印度餐廳開的路邊攤,招牌上的口味有許多種,不過我點過幾次的結論是大概只有三種有在賣,其他的每次問每次沒貨。賣的是兩位印度人,味道也還不錯,喜歡的可以嘗鮮。

再往北快到民生西路口時,左邊有一家炒鱔魚意麵的,這玩意兒也是標準的台南當地食物,台北賣這東西的地方不多,這些年來我也只看過兩三家,喜歡的人可以試試。鱔魚意麵旁邊則是「豬肝榮」,也是幾十年的老字號了,他的豬肝有先上點粉,類似於吃火鍋食肉篇先沾了蛋白才下去煮,所以豬肝湯裡的豬肝會比較滑也比較軟,這家也有賣肉粽,不過是北部粽。然後是有店面的「鄭記台南碗稞」,他的虱目魚羹的味精下手的有點重,會過敏的請自行注意。

寧夏夜市到了民生西路口,往西就是去吃「古早味豆花」,有興趣的,也可以順道試試看也是從圓環遷移出來外加順便改名字的「小廚師花枝羹」,這裡用的是正花枝,沒吃過的可以試試看。

越過路口往北一點點,晚上有一攤賣滷味的,以前生意還好,自從被數字週刊報導之後人山人海,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排隊試試。

往東的話... 「太春小館」日本料理,正統的台式日本料理,好吧,或者要說「和漢料理」?東西還不錯,種類繁多價錢也不至於太誇張,生意頗好。不過他的味增湯常常放了過多的魚碎而太過於油膩,個人不太喜歡。不過太春小館有一個頗為不錯,我也常跑去吃的卻是他的商業午餐,這個有機會的話另外寫一篇好了。

太春的隔壁有家「尚佳」小吃,從早上七點就開始賣一堆東西,從鹹粥、意麵到紅燒肉、炸豆腐、海鮮粥、炸蚵仔....... 品質價格比還不差,下午六點左右就打烊,跟延平北路的某鹹粥名店比起來,我個人比較偏好這家,是我最近幾年比較常吃的鹹粥店。

如果沿著民生西路再往東,那就到了「阿桐阿寶四神湯」這家越晚生意越好的 B 級美食名店,如果在午夜時分來這邊,可能可以看到整排的計程車排在門口。這家店評價頗為兩極,不過我後來比較常吃的是慈聖宮前的四神湯,所以就不多廢話了.........


後記:
  1. 那家賣涼麵的已經消失了,果然是符合老闆的個性,乾脆收起來了。賣吃的,還是要有點堅持啊。
  2. 賣印度卷餅的也消失了,有點可惜。
  3. 鱔魚意麵的話,另外還有一家選擇,可惜價錢偏高。有興趣者請參考此篇《阿輝炒鱔魚


延伸閱讀:[台北覓食] 以建成圓環為中心... 往北
延伸閱讀:[台北覓食] 以建成圓環為中心... 往西

延伸閱讀:[台北覓食] 價錢很台北的台南小吃 -- 阿輝炒鱔魚

2005年10月21日

[覓食府城] 瀕臨絕種的沙鍋鴨 -- 欣欣餐廳



住在「高度發展」的城市久了,有時候會遺忘了一些東西。

自從以前在建國路與中山路交叉口附近的「上海小小點心家」收掉之後,我們家著實哀悼了好一陣子,從此再沒有合我們口味的沙鍋鴨。沙鍋鴨這東西作工繁複,除了台南一地似乎很少聽說其他地方有人在吃,即使在台南,有賣此味的店家也日益凋零。

哀悼歸哀悼,誦經百日之後日子還是要過,總是還要找家適合的。

聽聞昔年民族戲院旁的「欣欣餐廳」還有此菜,而且風評不錯,於是找了天早上打電話去預約。這家店也是歷史悠久的台菜餐廳,菜色道地而且物美價廉。接電話的是個女性,理所當然的以台語對話。

「ㄟ....我想定一隻沙鍋鴨....差不多五六點去提...」

「沙鍋鴨啊....啊你是咩ooo阿是xxx.......」

完全聽不懂。重複了兩次之後終於搞懂,人家是問我要外帶還是在那邊吃...

「我是賣提走ㄟ啦...阿我ㄟ嘎地炸"ㄨㄟ仔"去.....」

「ㄏㄛ.....好.....安內ㄉㄧㄡ好.....」電話收了。

這下子換我愣在那邊。不是應該要問我的名字嗎?不是應該要我留手機號碼嗎?沙鍋鴨這東西作起來囉唆的要死,至少要在客人提貨前提早兩三個鐘頭開始 弄,鴨子要抹鹽、晾乾、下鍋油炸,扁魚要油炸到香酥之後槌碎,其他材料如木耳、香菇、大白菜、鵪鶉蛋等要另外料理過,最後才把所有的材料集合到一個大鍋中 慢火熬煮到所有材料的味道融為一體、鴨肉熟軟筷子一夾就可以骨肉分離為止。

如果我定了幾隻沙鍋鴨又沒有去拿,那店家不就爽大條了?

想起當初跟「明太子」日本料理的老闆聊天,老闆憤恨不平的說他不讓人家預約定位的原因。又想到上次去「松熹」,看到櫃子裏那隻前一天有人預約作壽又爽約而被烙上壽字的透抽...

晚上五點多拿了自己家的鍋子去,但是那鍋沙鍋鴨出乎意料的大,最後還是用他們的鍋子拿回來。他的沙鍋鴨是標準的台南口味,湯頭比起之前上海小小點心 家的,比較淡、比較甜,鴨子炸的也比較淺,但是比「阿美飯店」的不油膩,大白菜放的夠多、香菇也很入味,整體來說還是不錯。隔天吃完了沙鍋鴨拿鍋子回去 還,順便想買一些蟳丸回來試試。這玩意兒大概也是除了台南市別的地方看不到的東西,而且大概都要在香腸熟肉攤才有機會看到。


老實說,我之前一直搞不懂這東西為啥叫做蟳丸。雖然叫做丸,但是明明就不是球型的,雖然有個蟳字,但是裡面明明就沒有蟹肉。前一天跟「清子香腸熟肉」的老闆娘聊天,她說蟳丸裡面有蟹肉大概是在她出生之前的那個年代...... 這... 那不就是八九十年前?

也因此,當我看到欣欣台菜不只有賣蟳丸,而且裡面還有蟹肉的時候,我就馬上決定要買一些回去試試。

結果,當我表明來意,以及詢問可不可以借拍張櫃子裏的蟳丸照片時,有人很熱心的把東西拿出來擺盤、還加上裝飾讓我拍照,有人很快的切好半個便當盒的蟳丸讓我帶走。

照片拍好了,我問「請問這邊多少?」

跟我對話的女兒轉頭問旁邊的老闆娘「媽~家ㄌㄨㄚˋ賊?」

老闆娘正拿著一袋東西往外走,頭也不回地「免啦」

我跟女兒對看了一眼,「可能老闆娘聽錯了...」

等到老闆娘又走進來,同樣的問題又問了一次。

「免啦。一點東西而已,又不用多少錢。免啦。」

換成我有點尷尬了「賣拉....阿捏歹謝啦....」

這時候老闆娘轉過頭去跟別人聊天懶得理我了。

女兒看著我,彎了一下頭,揚了揚眉毛。

於是我很不好意思的道了謝,帶著那盒不知該怎麼定義的東西回家了。

回到家,打開來吃那盒莫名其妙得來的蟳丸,沾上標準台南味的醬油糕與芥茉醬,的確是有一種不同的風味,與之前吃到的都不同。老實說,這個產品的本身我並不是特別喜愛,但是我似乎吃到了一些已經被遺忘了的味道。

吃著吃著,突然覺得,台南還是一個頗有古風的地方。

至少人跟人的關係還沒有被測試到瀕臨斷絕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