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9日

[老頭胡言亂語] 看不見的戰爭


我們都知道,湯姆熊電子遊樂場的代幣是不能拿到巷口的 7-11 買可樂的。

為什麼?

因為那不是國家發行的真錢。

可是,那難道不是我真金白銀跟店家換來的嗎?有些窮國印發鈔票時國庫還沒有足夠的準備金呢。為什麼抽屜裡面明明有著足夠現金的湯姆熊代幣比不上金融危機發生時被世界銀行停止交易的真實貨幣呢?

講到財富(Fortune)貨幣(Currency)金錢(Money)時,經濟學家總是有用不完的專有名詞、定義與理由讓人頭昏眼花。

如果有一天,發行《魔獸世界》的暴風雪(Blizzard)遊戲公司突然與 7-11 簽訂了合作條約,10000 枚遊戲中的金幣可以折抵 iCash 的 10 元呢?這樣子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也是個令經濟學家非常頭痛的問題。一場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經濟革命正在雲端中醞釀,而私人公司發行的虛擬貨幣與國家發行的真實貨幣間的戰爭一觸即發。


我們生活周遭有無數的虛擬錢幣以各種的形式存活著。從大富翁的遊戲紙鈔、線上遊戲裡的金幣、到信用卡公司的紅利點數、航空公司的飛行哩程。以及,虛擬錢幣中最有名的比特幣(bitcoin)。在 2015 年 2 月,這枚由個人發行、只存在於網路上、透過點對點分散紀錄、沒有任何國庫準備金的比特幣對美元的匯率是 245.48(約台幣7800元)。這枚虛擬錢幣,七年前才由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日本人發明,卻已經不只在網路上流通,甚至在德國、比利時、丹麥、芬蘭、挪威、波蘭、瑞典、土耳其等國繳費使用。比如說知名的 DELL 電腦就接受比特幣購物,越來越多的大學也接受用比特幣繳交學費。

在許多的科幻電影中,主角們可能進入 0 與 1 構成的虛擬世界中探索冒險,最後排除萬難回到真實的世界。但事實上卻是,我們所處的世界越來越虛擬、越來越科幻,真實與虛擬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根據資料,每年大約有八億美金轉成臉書上各種遊戲 APP 裡面的代幣。鼎鼎大名的《暗黑破壞神III》則是一開始就准許玩家把遊戲中的代幣換成美金。事實上,遊戲公司也無法完全防堵玩家間私底下進行的金錢轉換。有個發生在中國的真實案例是,一位因為工安受傷成為殘障而無法找到工作的父親,成為了所謂的「人民幣戰士」。他們玩遊戲不是為了遊戲,而是為了賺錢。他與妻子兩人輪班每日在《魔獸世界》中挖礦採集原料出售,然後換成真實世界的金錢。根據他的說法,收入不高,但可以維持一家三口的開銷。更重要的是,不用四處求人。

中古時期,各個王國諸侯都可以發行自己的錢幣,造成許多的問題。其實一直到歐盟與歐元出現前,去歐洲諸國旅行時兌換各種不同的錢幣都還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很多的經濟學家都預測隨著世界大同,人類所使用的貨幣種類會越來越少。

不過以現在的趨勢來看,人類所使用的貨幣(真實與虛擬)卻是越來越多。

像比特幣這種私人發行的新時代錢幣,雖然擁有眾多的優點,卻讓各國的財稅專家都傷透了腦筋。紅遍中國的通訊軟體 QQ 所發行的 Q 幣就因為過於流通,甚至被真實店家接受來購物,而在 2010 年被六個部會的公文封殺。雖說這對集權國家來說不意外,但這已經不只是虛擬錢幣危及國家貨幣強度的問題,就算不考慮所得稅、也要想想這可能成為無法追蹤的洗錢管道。

可是認真想想,我們現在日常生活所使用的金錢,很大的一部分也都只是一個數位紀錄。所謂的塑膠貨幣如提款卡、信用卡、預付卡...他們不就是個虛擬的錢幣嗎?跟一百年前的人們相比,我們身邊的實體貨幣其實少的可憐。當電影的情節成真、當駭客進入帳號竄改資料時、當銀行的電腦當機硬碟損毀時,我們辛苦了半輩子存在銀行的存款還算是真實貨幣嗎?

要不要猜猜看,當你存款簿的數字跟銀行電腦上的數字不相符合時,銀行會相信你的數字還是他螢幕上的數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