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瘋狂的聽台語老歌。
抑鬱的心情當然是最重要的原因,當然,那時候我還沒有發現為甚麼會特別想要聽台語歌曲。當然,這裡所說的不是時下在夜市裡面到處可以聽到的愛來愛去愛唔對人的這種台語歌曲。
我個人的音樂經驗正好跟路寒袖先生相反,國小的時候聽歌劇與古典樂,國中的時候聽西洋歌曲,高中的時候聽校園民歌,大學時還跟同學開玩笑說照這樣子沉淪下去,三十歲以後大概就只能聽台語歌曲跟歌仔戲了。
後來雖然沒有變成歌仔戲愛好者,但很奇特的是年紀越長,對於這片土地與台語歌曲的依戀也就越深。
也因此,當我看到了路寒袖先生所寫的這本專門講台語歌曲的《歌聲戀情》時,毫不猶豫地就買下了。
這本書由許多的短篇文章構成,每一篇文章也就是一條台語歌的故事。路寒袖先生以一個生在這土地上的詩人、一個台語歌謠承先啟後的傳承者的身份,紀錄著台語 歌謠的歷史。也許是這條歌的緣起、也許是關於創作者的史料、也許是對歌謠與歌詞的解讀賞析、也許是隱藏於歌曲之後的小故事,也許是作者第一次聽到這條歌時 所引起的感觸。所有歌曲的排列像KTV 的點歌本,從曲名字數短的三字部「日日春」到九字部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所以在找尋自己有興趣的歌曲時還挺方便。
說起台語流行歌謠的起源,要從1932年由阮玲玉、金焰主演的電影《桃花泣血記》說起。業者為了招徠觀眾,便敦聘大稻埕兩位著名辯士詹天馬與王雲峰根據電 影的故事寫下同名的這首歌曲,這同時也是台灣的第一條創作流行歌曲。原來只是為了宣傳電影,沒想到這條歌卻意外地受到民眾熱烈的喜愛。也因此激發了哥倫比 亞唱片公司錄製臺語歌曲的動機,由於唱片公司開始積極招攬創作者創作台灣歌謠,從此揭開了台灣流行歌曲的序幕。從這到 1945 年間,可以說是台語創作歌謠的第一個黃金時期,1950年後,因為政治力量的介入與壓制,台語歌曲的創作遇到了另外一個瓶頸,這情況要一直到 1989 年之後黑名單工作室以「已經做好被抓去關的準備」推出的《抓狂歌》,才開始帶起另外一波的新台語歌謠風氣。
雖然在講台語的南部長大,雖然在網路族當中已經是個標準的老人了,但《歌聲戀情》中至少有四成以上的歌謠是我所不曾聽過的,例如《糊塗總鋪師》。上次回台 南時意外地發現,比起大我十一歲的哥哥嫂嫂,我又少認識了許多台語歌。從這個往下遞減的角度來看,可以發現我們的政府在減少台語歌曲的傳播上有多麼的成 功。
早期的台語歌謠填詞者,對於漢學都有深刻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早期的歌詞,宛如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般,每句有固定的長度,用詞典雅,講究押韻。即使從 《望你早歸》開始不再要求每句都要固定字數,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些歌聲中充滿了庶民生活的喜怒哀樂,有農村的生活景象、有對故鄉的思念、對在南洋當兵 的親人的掛念、對未來的夢想、也有月台離別的苦、港邊相思的淚、久婚不孕的痛、少女懷春的癡、男女情愛的喜... 這些歌曲的題材是極為廣闊而生活的,他們的來源是創作者對於生命的觀察、對於生活的領悟,並不是為了稿費或歌酬,也因為如此,這些詞或曲,才能觸碰到每個 歌者或聽者的內心深處的感情,而這些情感,並不會因為外界環境的改變而有所改變。這些真誠的歌曲,跟那些男與女愛來愛去,酒杯乾來乾去之外就沒有其他生命 的台語歌曲,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這也就是路寒袖先生寫這本《歌聲戀情》的動機之一吧,我想。
把那些典雅的、優美的、結合人心的歌曲與故事流傳下來,讓那些應該獲得尊重的、應該獲得敬意的、應該在我們的記憶殿堂中獲得一席地位的歌曲與故事,獲得他們應該有的位置。
雖然我們沒有辦法頒發鍍金的獎盃與擦屁股嫌太硬的獎狀給他們,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在自己的腦海中頒給他們月桂葉製成的皇冠。
我後來終於瞭解,為甚麼在抑鬱時、在壓力時、在無處可以宣洩時,我為甚麼會不自主的一直重複的聽著這些台語歌曲。這道理,正如同路寒袖先生所說的,「我 想,這應該就是血液的呼喚了。從小聽台灣歌謠長大的我,雖然曾經一度鄙夷輕蔑它們,可是在自己孤單寂寞、情感脆弱的時候,卻惟有它們能直抵內心深處,給我 最自然、毫無掩飾的慰藉。」
延伸閱讀:《歌聲戀情》一曲唱罷,滿座衣冠盡是淚∼黃昏的故鄉(玦色繽紛)
延伸閱讀:《歌聲戀情》勸汝一杯最後的紹興酒∼再會吧!北投(玦色繽紛)
延伸閱讀:《歌聲戀情》如聖樂般平和寧靜∼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玦色繽紛)
延伸閱讀:《歌聲戀情》歌詞極盡感官之能事∼南都夜曲(玦色繽紛)
延伸閱讀:《走出悲情的台語歌》(玦色繽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