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2日

[閱讀筆記] 戀的何止是食物 -- 《食物戀》


唐魯孫的文字裡有著看盡世間繁華的恢宏灑脫、逯耀東的文章裡有歷史家貼近庶民的寬廣氣度、林文月的字裡行間透漏著文人才女的溫婉從容,可是在張詠捷的低沉訴說中,我們看到了百繞千折、層層疊疊的情感與眷戀。

-- by DarkBringer







「『他們還是繼續所謂的建設,繼續在海邊丟肉粽(消波塊),繼續推倒咾咕石牆換上彩繪圍牆,只見鳥在牆上飛,魚在壁海游。我無力改變什麼,只能來寫食譜』。話還沒話完,這個澎湖女兒竟然哭出來,哽咽地無法言語,停頓好幾分鐘。」

看著別人紀錄的張詠捷的新書發表會,我的喉頭似乎也哽住了些什麼。

不,我不是澎湖人。《食物戀》裡面寫的二十四道澎湖料理,沒有一道我吃過,絕大多數,我連聽都沒有聽過。然而,若是有人這樣子對待我的家鄉府城呢?如果那 些紅磚彩瓦統統都變成了玻璃帷幕的辦公大樓、如果台南的生活步調變得跟台北一樣、如果人們連停下來品味一碗豆花的真實滋味的時間都沒有... 就在這樣子的轉念間,我完全理解領悟了她所失去的、她所擔心的、她的憂愁、她的悲痛。

那是一種後悔,一種對於故鄉環境變異的傷懷,一種對於自己也許可以做什麼但是卻沒有去做什麼的遺憾。

與無言的吶喊。

吃是什麼?食物又是什麼?對每個人來說,答案都不一樣。對生在台南的我來說,那是一種放鬆。找到一樣自己喜歡的食物,適合自己、不帶來任何負擔的食物,把它推薦給對自己重要的人,看到他們因為喜歡而從臉上散發出的光芒,那是一種無法替代的滿足。

在飲食中發展出來的人際關係、情感與記憶,才是最重要的,那遠比到哪裡去吃了什麼還要重要。繁複的料理程序可以展現出全新的食材風情,那很好,我喜歡。高 級罕見的食材有我所沒有接觸過的味覺經驗,那也很好,我很感激。但是,若除去了所有的人際關係、消去了所有的情感、抹去了所有的記憶,那麼即使是用上最高 級的食材做出來的紅酒燉牛肉,也不過只剩下「以財富驕人」五個字罷了。

《食物戀》這一本書之所以感人,不是因為裡面的食材多麼的高級、不是因為裡面的料理手法多麼的出神入化,而是因為真誠。為了妻小的存糧用舢舨冒死橫渡黑水 溝的阿公、有著老夫妻體恤愛憐情誼的黑豆酒、清明節時買幾張餅皮回家,媽媽炒個幾道小菜當餡料,全家人在餐桌上捲食、聊天,當做迎接春天盛宴的薄餅 皮... 在食物後面的一個個充滿深情的真實故事,才是真正最令人難忘的生命滋味。


延伸閱讀:[老頭書介] 鄉土的味與情 -- 《食物戀》

延伸閱讀:食物戀 (by 寫給台灣的情書)
延伸閱讀:食物戀 (by 阿布的心靈花園)
延伸閱讀:【悅讀分享】這不是本容易介紹的書 (by 冰釀玫瑰)

2006年8月7日

[老頭書介] 鄉土的味與情 -- 《食物戀》

在作者自序中提到「作為一個人文攝影工作者,人生首度出版的書籍,竟然不是攝影專輯,而是一本食譜,內心感到微微羞赧。」


一個幾乎得過台灣所有攝影獎的攝影家所出版的第一本書卻是本食譜,這的確是頗有趣的一件事情。

其實,它也不是一本食譜。

與其說它是食譜,不如說它是一本訴說著人與食物,人與生養我們的土地間情感的書籍。與時間競賽、拍過原住民快速凋零的黥面文化的張詠捷,回過頭卻看到自己的出生地澎湖同樣遭遇到故老凋零,道地的鄉土美味隨著老人家而消失的危機,再一次,她必須與時間競賽。

而這本書,也再次讓我去思考這個問題。

食物究竟是甚麼?
一種生物藉以維生不可缺少的物質?
一種協助改變情緒的工具?
一種身份地位的展示?
還是一種與滋養我們的土地、與無可替代的生命產生的連結與羈絆?

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於食物的認知與看法。就好像車子,它之所以被發明,為的是「更快速的從甲地到乙地」,不過時至今日,人們買車,對於其他主觀因素的考量,可能還遠高於它真正的功用。

推薦序中有幾段文字,看了十分有感覺

  • 「從一道食物中,我們體會生命的況味,在平凡、微觀中,逐漸發現生命世俗的文化承載」
  • 「原來日常的吃食真的不只餵飽我們的身體,更養育了我們的靈魂。詠捷的樸實、敦厚、真誠、溫暖,就是來自於澎湖土地與大海上最清新的食材漢最簡單的烹煮,特別是媽媽和阿嬤一看到孩子回家就問『想吃甚麼』那一份最原味的疼惜。」
  • 「鄉土菜是族群的共同回憶與情感,在共同居住的環境理,上天賜予當地某種特殊產物,人與人之間也因此親近了起來....」
  • 「在不確定的時代,在彈煙戰火中,沒有巨大勇氣的阿爸,哪來的蕃薯粉白糖土豆包?傳統食物的美味,不是來自於昂貴的食材,也非鋪排花俏的烹調手法,而在於它的純美簡樸,以及說不完的生活故事;每一道湯,每一道菜餚羹飯都盈溢著濃濃的愛,隨著節氣,隨著四季流轉,從母親汗水淋漓的灶間和阿爸的溫柔看顧中,一代代傳了下來。」

之前早想買這本《食物戀》,因缺貨,只好請書局代訂。店員沒有多問,結果定來的居然是另一本書名完全相同的《食物戀》。拖了好一陣子,昨天下午終於趁著雨 停跑去水準書局買到了這本書,看了序章。晚上一個兩年沒見的大學同學過來聊天,提到他最近為中研院在國父紀念館旁某個里所做的抽樣調查,發現令人瞠目結舌 的收入高低差異。準備上床前,習慣性的看了一下幾個常逛的網站,正好看到追求頂級味覺的美食菁英為了做紅酒燉牛肉不惜使用一瓶要價兩萬五千元到三萬三千元間 (USD 800~1000)的紅酒做菜。躺到床上,闔眼前又看了幾篇《食物戀》中的文章,看到那些平凡到不行、連名稱都非常鄉土的金瓜雜煮、黑糖麵線、米糕糜、豬 母水湯、大蛤包飯、米豆湯....以及蘊藏在那平凡背後的、深刻的、不平凡的情感。

那種雲端與土地的對比衝突感極端的強烈。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美食,就如同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戀情一般,雖然有的甘有的苦,但戀情無高下之分,自然更與對象美貌與否無關。美食也無分高下,只是有的人追求情感,有的人追求技巧。

只能說,很有趣的機運吧,正好有這麼個強烈的對比。正好讓我更確定了自己想要走的路線。